汉语大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之路(一)

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之路(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发展观。本文从价值论的角度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人民幸福,指出应更新观念,实现科学发展与人民幸福安康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发展观,是体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饱含鲜明价值属性的发展观。从价值论的角度把握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把发展同人民的幸福安康统一起来并使二者相互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在价值取向上的新突破
  
  从发展价值论的角度看,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工业革命起至19世纪70年代,是自由资本主义的阶段。此阶段的基本特点是社会发展以大多数人的贬值为代价,一部分人的享受以多数人的苦难为代价。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两者创造物质前提。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1]“一切先前的所有制形式都使人类较大部分,奴隶,注定成为劳动工具。历史的发展、政治的发展、艺术、科学等等是在这些人之上的上层社会内实现的。”[2]第二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发达国家的发展是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掠夺为前提的。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列宁叙述过这样的事实,当时一位英国政治家为英国政治大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作了这样的辩护:“我的一个宿愿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就是说,为了使联合王国4000万居民免遭流血的内战,我们这些殖民主义政治家应当占领新的土地,来安置过剩的人口,为工厂和矿山生产的商品找到新的销售地区。我常常说,帝国就是为了吃饭问题。要是你不希望发生内战,您就应当成为帝国主义者。”[3]第三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基本特点是发达国家开始关注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各项权利逐步得到保障;与此同时,在国际关系上,互利合作的意识逐步扩大了市场。例如,1957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发达国家在民生问题上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例如,“用于卫生、养老金、家庭补贴和援助方面的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就占西德国家收入的20.8%,占法国的国家收入的18.9%,占英国的国家收入12.1%。在瑞典,1957年用于社会服务的费用比1930年高出6倍多;而在意大利,竟高出14倍。”[4]到了20世纪70―80年代,这方面的支出更多,例如,仅从社会保障支出来讲,1980年,瑞典、法国、英国、西德、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占其国家收入11%以上,而整个的社会福利支出要超出这个数字的四倍以上。
  以上叙述表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在工人阶级斗争及资产阶级实行改良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其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一个由片面到逐步迈向全面的过程。当然,由于资本的自利本性和社会制度的制约,这种进展只达到资本的利益实现和人民的利益诉求大体维持脆弱平衡的地步,有着相当的局限,其发展到人民本位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经济增长不会自动带来整个社会的进步,而且还会遭遇发展的陷阱。因为,伴随发展而来的是收入的两极分化、社会关系的紧张、环境的破坏以及严重的腐败现象,反过来影响国家政局的稳定,最终损害了发展。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执政党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是曲折前进的。改革开放前,我们过于片面、抽象地强调发展的价值取向,而对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和研究不够,出现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重精神追求、轻物质享用等现象,导致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国民经济进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党逐步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开始辩证地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价值导向性的关系。但是,当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后,新问题接踵而来,这些问题与改革初期有很大不同:过去是为平均主义所困扰,现在则要警惕收入悬殊;过去群众缺乏的是日常生活用品,现在更缺乏的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过去要着重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现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务更加突出。这里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保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使之尽快脱贫。试想,如果几千万人没有基本的生活保证,那么发展再快、蛋糕做得再大对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长此以往,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吗?二是解决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满足群众的民主要求、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保障需求,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上述两个问题都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自然得到解决。总之,在发展过程中价值取向问题的重要性愈益凸显出来,时代要求执政党对人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明确而科学的回答。
  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教训,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发展观,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把发展作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根本举措;这个发展观,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这两个原理的辩证统一问题,把生产力理解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力量,使历史唯物主义升华为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发展观,真实地体现了人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发展观,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融为一体并进而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执政观,体现了党在执政理念上的先进性;这个发展观,扬弃了一些国家在以人为本问题上的阶级局限性和抽象人本主义的局限性,使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务实、彻底和具有可操作性。可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的新突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也必将产生世界影响。
  
  二、科学发展观是使中国人民获得幸福安康的发展观
  
  发展不单是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更要面对人的社会关系问题,所以,高度重视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是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这样说,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展价值观,就是使中国人民获得幸福安康的发展观。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是发展的主体,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承担者,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不把党看作高于人民群众的一个特殊组织,而是看作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是人民群众中起领导作用的先进的一部分,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5]就是说,科学发展观不是把发展看作无主体的自发的过程,而是理解为人民在先进政党领导下自觉创造历史的过程。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群众本身也是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并最终体现为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这就意味着两个重要事实。第一个事实是,相对于物的发展来说,社会主体即人的发展更能体现社会发展的本质。第二个更为重要的事实是,由于社会是由全体人民组成的,所以,大多数人、人民群众的发展,而不是个别人、某些特殊人群的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深层本质。发展目的是发展本质的重要体现,强调人民群众的发展是发展的本质和目的,说明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主体和发展的目的是统一的,发展就是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