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

详细内容

  摘要: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之际,在关注《宣言》当代价值的同时,《宣言》传播史的研究仍有进一步深化的余地,首先,对《宣言》文本的翻译和解读至今存在一些并非无关宏旨的歧义。其次,对非马克思主义者传播《宣言》的贡献,应该给予更加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再次,对《宣言》译本出版之外的其它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与传播范围的研究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最后,《宣言》早期传播中的一些史实仍需要进一步梳理。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一、《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简史
  
  1899年2月,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第121期刊载由李提摩太译、蔡尔康撰文题为《大同学》的第一章《今世景象》。此文在汉文刊物中首次提到了《共产党宣言》的一句话:“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这句话在《共产党宣言》今译本中作“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中国第一位在认同的意义上比较系统接触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并对其精髓有所感悟和把握的是孙中山。1896-1897年间,孙中山欧美之行,并于1897年1月至7月间留居英国伦敦,埋头于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他读书的范围极广泛,对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相当的了解。从他“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以及后来对马克思学说的评价看,他在这里认真研读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当是无疑的。到1902-1903年间,孙中山对社会主义已达“极思不能须臾忘”的地步。
  在中国人学习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日本的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起了相当的促进作用。1896年之后,中国留日学生人数逐年增长。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日本国内社会主义研究和宣传的一个高潮。由幸德秋水和坍利彦翻译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版的。有志于改变现状的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在这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著作。1903年2月,中国留学生主办的《译书汇编》发表君武(马君武)的长文《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附社会党巨子所著书记》,称“马克思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文章最后列举26部著作为人们研究社会主义参考,其中就包括《共产党宣言》。几乎与此同时,上海广益书局出版了赵必振翻译日本学者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该书曾四次提到《共产党宣言》一书,介绍了马克思撰写《共产党宣言》的始末根由,并称《宣言》为“一大雄篇”。该书摘引了《宣言》最后一段话:“同盟者望无隐蔽其意见及目的,宣布吾人之公言,以贯彻吾人之目的,惟向现社会之组织,而加以大改革,去治者之阶级,因此共产的革命而自警。然吾人之劳动者,于脱其束缚之外,不敢别有他望,不过结合全世界之劳动者,而成一新社会耳。”
  1905年11月,刚刚创办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二号上发表了蛰伸(朱执信)的《德意志革命家小传》,以赞赏的态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及其学说。该文是中国人第一次着文介绍《共产党宣言》。该文重点介绍了《宣言》的基本内容,并完整地翻译出了《宣言》的若干段落及《宣言》第二章的十条纲领全文。如《宣言》第一章开篇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著名论断,朱译为“自草昧混沌而降,至于吾今有生,所谓史者,何一非阶级斗争之陈迹乎?”再如前引《宣言》结尾一段,朱译为“凡共产主义学者,知隐其目的与意思之事,为不衷而可耻,公言其去社会上一切不平组织而更新之之行为,则其目的,自不久达。于是压制吾辈、轻侮吾辈之众,将以吾侪之勇进焉?伏,于是世界为平民的,而乐恺之声,乃将达于渊泉。噫,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后来1912年6月上海出版的《新世界》杂志第2期发表的势伸译述、煮尘重治《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一文,其中对《宣言》的概述,内容基本取自《德意志革命家小传》。1906年6月,《民报》第5号上发表犟斋(宋教仁)编译的长文《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也翻译了《宣言》最后一段:“其末曰:‘吾人之目的一依颠覆现时一切之社会组织而达者,须使权力阶级战栗恐惧于共产的革命之前,盖平民所决者,惟铁锁耳,而所得者,则全世界也。’又曰:‘万国劳动者其团结!”8月,《民报》第7号发表梦蝶生(叶夏声)的《无政府党与革命党之说明》也列举了《共产党宣言》的十条纲领,并对《宣言》的主张表示赞同。1907年12月日本东京出版的《天义》报第十三、十四卷合册刊载震述的《女子革命与经济革命》一文,文后以附录的形式摘译了《宣言》第二章关于家庭和婚姻制度的论述。
  1906年12月,日本东京社会主义研究社编译出版《社会主义神髓》时,该书书末刊载的一则“社会主义丛书出版预告”中有《共产党宣言》一书。1907年10月,《天义》报第八至十卷合册刊登的“新刊预告”中第一部也是“马尔克斯等着”《共产党宣言》,并称预告各书“已由社会主义讲习会诸同志编译,不日出版”。1908年1月的《天义》报第十五卷的新书预告称“本报下册新译名书成一最巨之册”,其首部即为“马尔克斯因格斯着”《共产党宣言》。同期还刊载了民鸣翻译的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全文。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概述了《宣言》的产生过程及其基本思想,它的发表有助于时人对《宣言》基本思想的了解。编者在后记中称:“宣言全文亦由民鸣君译出,另于下册增刊号载之。”3月出版的《天义》报第十六至十九卷合册刊载了《宣言》的前言和第一章《绅士与平民》全文。译文开篇为“欧洲诸国,有异物流行其间,即共产主义是也。”该刊还发表了申叔(刘师培)专门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序》。由于《天义》报没有如预告所言刊载《宣言》全文,而该报十九卷后停刊,《宣言》后面各章的译文便不知所终。在此前后,东京出版的《夏声》杂志连续三期刊载《二十世纪之新思潮》一文,也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919年4月,由李大钊、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第16号上发表舍(成舍我)以白话文体摘译的《共产党宣言》片断,内容是《宣言》第二章最后部分,包括十条纲领全文。5月,《晨报》分三期连载了渊泉翻译的河上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一文,该文摘要介绍了《宣言》第一章大要。其中译文行文已非常接近现在通行的《宣言》中译文文体。如“《共产党的宣言》的起句就是:‘一个妖怪,徘徊欧洲。――共产主义的妖怪’。”“一切过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有产阶级推倒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是向着有产阶级自身了。”“有产阶级不但是锻炼杀身的武器,并且养成一种使用这种武器的力出来,这就是现代的劳动者无产者了。”“共产党以隐蔽主义政见,为卑劣的行为。所以我们公然向世人宣言日:我们能够推倒现时一切的社会组织,我们的目的就可以达到。使他们权力阶级,在共产革命的面前,要发抖。劳动者所丧失的东西,是一条铁链。劳动者所得到的东西,是全世界。愿我万国劳动者团结毋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转载。同期《新青年》还刊载了刘秉麟的《马克思传略》,文章也简要介绍了《宣言》的成因及“其书大旨”,并称该书“传播最广,欧洲各国,均有译本”。“书中一语,正如枪弹之一射。就其全书言之,几无一语,不经千次之呼吁。”《新青年》第6卷5号和6号刊载的李大钊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时,摘译了《宣言》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重要论述,并对这些论述所包含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释。11月发行的《国民》杂志第2卷第1号刊载李泽彰从英文翻译的《马克斯昂格斯共产党宣言》,即《宣言》第一章的全译文。据许德珩回忆,李已将《宣言》全文译出,因限于篇幅,杂志拟分期连载。但在第一章发表后,因受胡适的干预,李撤回了译稿。
  1917年冬李大钊受聘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之后,为把北大图书馆办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在购置的两万多册外文书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包括许多英文、法文和德文本的马克思主义原着。1920年3月,李大钊倡导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研究会成立初期,曾组织懂外文的会员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着。其中德文组曾从德文译过《共产党宣言》。该译文的油印本曾在研究会成员内部传阅学习,它的部分译文还曾被《京汉工人流血记》一书引用。该译本的一大特点是对一些中国人不大容易明白的地方加注说明文字。如《宣言》第一句的翻译就加注了如下一段话:“有一股思潮在欧洲大陆泛滥,反动派视这股思潮为洪水猛兽,这就是共产主义。”类似这样的说明,在译文中大约有七八处之多。
  1919年冬至1920年春,陈望道受上海《星期评论》之约翻译出《共产党宣言》全译本。该译本所依据的日文本和英文本《共产党宣言》分别由戴季陶和陈独秀提供。译稿经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后于1920年8月出版。这是国内第一个公开正式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因该译本第一版书名错印成了《共产党宣言》,遂立即印出第2版,将书名改正为《共产党宣言》。由于8月版所印千余册很快赠售一空,遂又于9月第2次印刷。在此后的20年中,该译本曾一再翻印,广为流传。为躲避检查,该译本的书名、译者名和出版社名多次更换。据不完全统计,该译本先后有十多种不同版本,对中国革命影响甚大。
  1920年2月,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到达巴黎后,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以“霸蛮”精神从法文硬译成中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之一。他还把译稿拿给大家传阅。这对于最早赴法的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疑是有帮助的。
  1927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张闻天、吴亮平等合作重译《共产党宣言》。1929年,在柏林的成仿吾也曾应时在莫斯科的蔡和森之请依据当时流行的德文本参考英、法文本翻译出《共产党宣言》,译稿托人带往莫斯科,后不知所终。
  1930年,中共领导的地下出版社上海华兴书局出版了华岗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书名“《宣言》”。内容除《宣言》外还包括1872年、1883年和1890年三个德文版序言。该译本后面还附有《宣言》英文全文,采用的是恩格斯亲自校阅的1888年英文版本。三个德文版序言的发表以及采用英汉对照形式出版《宣言》在我国都属首次。华岗译本在30年代印刷多次,印数也很多。
  1938年,成仿吾、徐冰依据德文版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先后在延安的解放社以及武汉和上海的中国出版社、新中国出版社、新文化书房等出版。该译本收入《宣言》正文和三篇德文版序言,是中国首次出版的根据德文原文译出的版本。此外,该译本还曾于1947年在香港的“中国出版社”出版,并由乔木(乔冠华)依据英文校订。该译本传播很广。1945年,成仿吾曾在延安对该译本进行较大修改,并将译稿交解放社,但后来修改稿也不知所终。为纪念马克思诞辰135周年,该译本经成仿吾重新校译后于1953年12月最后一次再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印刷,供校内使用。,该版的序言增至7篇。
  1943年,延安解放社出版博古根据俄文版《宣言》对成徐译本的校译本,并增译了《宣言》的1882年俄文版序言,共四篇序言。博古译校本改正了原成徐译本的某些缺点,“但离开德文原着似乎远了些”。该译本发行量极大,是建国前流传最广、印行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本。
  在博古校译本出版稍后,国统区还出版过一本影响不大的陈瘦石译本。该译本是根据美国哈普尔公司出版的洛’克斯和霍德《比较经济制度》一书附录的《共产党宣言》翻译的,是研究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参考书。
  1948年,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周年,设在莫斯科的苏联外文出版局出版了中文版百周年纪念版。该译本根据《宣言》1948年德文原版译出,内容包括《宣言》正文和马克思、恩格斯为此书写的全部7篇序言,还包括编者对马克思、恩格斯修改和补充《宣言》观点的说明。该版本于1949年初运到中国后,人民出版社和一些地方出版社相继重印,流传甚广。1954年,苏联外文局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选》时,收入了重新校订的《宣言》百周年纪念版及七篇序言a该文集在国内也流传甚至广。1958年,中共中央编译局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对该译本进行了重新校订。
  1964年,中共中央编译局参照《宣言》德文版和经过恩格斯审阅的英文本和法文本对《宣言》中译本重新作了校订。该译本成为国内流传最广的译本。1972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所收《宣言》及七篇序言,所采用的就是这个译本。
  1975年,成仿吾对照我国外文出版社、东德荻茨出版社、莫斯科外文出版社与《宣言》1848年、1883年、1890年版共六个德文版本对《宣言》译本再次进行校订。该译本1976年在中央党校印行试用,并于197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