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科学实践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一)

科学实践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一)

详细内容

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认识和解决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实践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0引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为探寻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解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迷提供了钥匙,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成为开放性科学的内在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奥秘。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所涉及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从没有提出过实践的完整定义。研究者们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一直是我们对实践进行阐释的理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就是人类的一种存在的方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总和。
1.1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劳动或生产实践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最普遍、最直接的联系。人的实践过程,一方面连接这事实对象,另一方面连接着这个理论。这个逻辑链条就是理论-实践-事实和事实-实践-理论,同时检验理论,也是一个必须有人参与的过程,因此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正确的。随着人类生产实践与人的需要的互动,使人的需要超越动物性的生存需要的层次进展到享受需要层次再演进为发展需要这一人类高级层次的需要,实现人类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乃是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
1.2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上来看,实践是人类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实现人类自由与解放的社会生活实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表现,生产活动与许多人的社会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实践是人作为类存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从事的处理自身各种关系的一切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环境的否定性统一。
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与自然的物质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因为人的活动是在理性支配下的活动。人作为主体,实现了必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即人类世界。学习实践活动,还得出了四点启示:一是科学发展观是提升竞争力的坚强支撑;二是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政治保证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坚持群众路线是科学发展源头活水。推动科学发展,做到:①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永续工程;②关注实践、解决问题,不断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③注重长效、完善机制,努力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建设。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根本标志,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旧唯物主义。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科学的阐述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概括。这点已经在学术界达成了一致。对于这种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我们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已经有了许多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现在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又更深层次的解释,也就是要开始更深入的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批判性。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内容及思想来说,它既是一种科学的实践理论,同时又是一部实践批判理论。这是一个理论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如果只片面的看到理论的某一个侧面,都是不完整的,都不能全面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整个哲学的发展中,把实践当做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是第一人,而后马克思又转变哲学的思维方式,创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现代唯物主义观点。
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相互统一。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一概的对实践进行论述。在辩证法的意义上,对实践的肯定中与对实践的否定是相互联系的而在对实践的肯定中也包涵着对实践否定的意义,甚至在某种特定的时候二者还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从本质上说,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既是实践的唯物论又是实践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只是推崇实践的理论,而更是一种批判实践的理论,即一种实践批判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