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性;生产力;人的自由发展
论文摘要:《共产党宣言》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作为一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巨著,它具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重温《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原理,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挖掘其伟大的现时代意义,有利于辨别是非明确方向,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自《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1848年发表至今已经160多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着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1]160多年来,它的基本原理始终保持着真理的光辉,如同灯塔一样引领着全球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宣言》关于社会发展趋势的“两个必然性”理论、“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以及“人的自由发展”等方面的论述对于现时代的改革和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两个必然性”理论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途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科学原理,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剖析和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理解此科学论断,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方面,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宣言》的第一章中首先说明了资本主义产生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再与之相适应,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又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多掘墓人。”[4]“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5]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和原来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方式不是单一的、直线型的。任何伟大而正确的理论都不能在照搬硬套、一劳永逸中被验证。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6]19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开始关注东方社会,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研究工作:其一,对自己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严格地界定,反对把西欧发展道路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其二,人类历史发展是多线条、多样性的统一。其三,东方社会存在着两种进化倾向,完全可能以非资本主义方式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7]克思这种多线条的历史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社会本身封建残余重、资本主义因素不够发达的实际,创造性地将无产阶级斗争学说与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式过渡道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瞩目的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运用,符合客观历史规律,具有光明前途和旺盛生命力。
二、“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理论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以获得比旧的社会制度更高的生产力为基础。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应当首先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如果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不能立即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有违社会发展之理,就会引起社会的倒退。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写《宣言》之前就明确意识到了,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要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况,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8]关于生产力的重要性,在《宣言》中他们进一步作了阐述:“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的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9]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由于对《宣言》上述理论重视不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曾出现偏差,把工作重心从经济发展转移到阶级斗争。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错误才得以纠正。邓小平意识到社会主义不可能长久地建立在落后的物质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必须要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0]发展生产力有个方向问题,即为谁发展生产力。《宣言》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1]邓小平将其发展为“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国近20年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宣言》充分肯定资本主义带来的生产力巨大发展和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尖锐的指出这种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工人生活的改善和地位的提高。“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12]这一深刻的分析以及马克思对之猛烈的抨击对于今天中国社会建设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物质财富有了极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社会收入差距正在拉大,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利益取向多元化导致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消极因素逐渐增多。这种尚“不全面”、“不发达”的小康水平,呼吁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在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如何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