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其它相关>青年就业的主要相关因素研究(一)

青年就业的主要相关因素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青年就业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从个体来看,青年就业是青年实现职业理想的唯一选择;从社会来看,青年就业是 青年享受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拟通过对中国青年就业的九个主要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找寻 解决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的切入口和着力点。
  [关键词] 青年研究;就业问题;相关因素
  
  安居乐业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乐业的前提就是就业,充分就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经济学家认为,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还是市场机制的失灵都将导致失业。青年就业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从个体来看,青年就业是青年实现职业理想的唯一选择;从社会来看,青年就业是青年享受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年本应当是就业的强势群体,是劳动力市场选择的主要目标人群。但现实是青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世界劳工组织统计,以2003年为例,全世界青年失业率达到14.4%,占失业人口的比重为47%。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在我国下岗和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人员占的比例为30%。青年与其它人群相比,他们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社会的财富,高的青年失业率正在浪费人类有史以来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年青人的才华和精力。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显示:“只要失业的青年当中有一半人能够就业,他们的创造会相当于去年全球生产总值的4%。”全世界许多青少年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试图为人类找到一条解决青年就业的路子。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青年就业的九个主要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找寻解决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的切入口和着力点。
  相关因素一: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传统微观经济学认为,失业的原因是过多的劳动力角逐过少的工作岗位。但这一说法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有人无事干”与“有事无人干”并存的情况,即失业与空位并存的问题。因而,现代的经济学家开始转向采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失业问题。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就业研究的重要对象。
  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美国战后最富有创造性的经济政策制定者之一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经济产出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即现在广为人知的“奥肯法则”。奥肯法则指出:“GDP相对潜在GDP每下降2%,失业率就上升1个百分点5;同样地,GDP相对潜在GDP每上升2%,失业率就会下降1个百分点。”这也就是说,如果实际的总产出低于潜在的总产出,经济的增长就会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这就十分清楚地指出了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逆向关系,即经济增长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虽然奥肯法则也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会出现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但奥肯法则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的一般规律,对于我们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失业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有专家指出,只要国民经济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我国就能够基本保持就业形势的平稳。
  相关因素二: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建设世界制造业基地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经济发展政策。工业化的趋势之一,就是大量使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这必然会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造成就业弹性在技术进步作用下急剧下降。可以说随着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工业的就业弹性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是不可逆转的。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健全,企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企业纷纷释放出多余的劳动力,造成大量的社会失业,也就是经济学家所经常提及的“非公开失业”的公开。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但自进入21世纪以来逐步缩小,我国目前总体就业弹性为0.1,即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带动0.1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而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弹性大约是0.3至0.4。
  对此,有专家建议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有些专家还出来表态,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就是低技术含量产业,比如,软件生产是标准的劳动密集型,但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提高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的趋势不会也不可能逆转。为解决就业,我国可以优发发展具有民族特色、一定工艺含量的手工业,实现经济效益特别是出口效益与就业效益的相统一。
  相关因素三:三次产业比例。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构成决定就业的产业分布。三次产业之间的就业弹性不尽相同,加快发展就业弹性强的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在改革开放前极高,达到0.93,比国民经济就业弹性0.44高出一倍多。1991-2000年农业就业弹性转为负数,为-0.203,这一数字符合我国工业化趋势,但依然过高,表明我国农业集约经营时代远未真正到来。而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正如前分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前的26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高达0.544,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一直较高,并基本保持稳定,1979-1990年为0.674,1991-2000年为0.618,这与第三产业的行业组成有关,其中商贸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技术含量低,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其它如通讯信息等因技术进步成长起来的新兴行业,正方兴未艾,对劳动力都有较大需求,因此第三产业应是补偿技术进步减缓就业增长的主导产业,也是提高综合就业弹性、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主要出路。
  目前,我国服务业以35%左右的增加值吸纳将近70%的就业人口,在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方针指导下,服务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将有较快增长,总体规模、产值份额进一步扩大,有利带动就业增长。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的一个共同要素就是人口聚集,然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人口少,规模扩张缺乏动力,劳动力需求也就有限。如果能适当松动户籍制度,第三产业还有提高综合就业弹性、吸纳劳动力的极大空间。
  相关因素四:就业援助上的忽视。就业政策是涉及一个国家人口、教育、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政策。由于青年与其它人群相比,具有相对的就业强势。加之青年大多数家庭负担不重,生计依靠父母问题不大,而不象成年人,一人失业全家牵心,这就使得政府部门很容易产生对青年就业问题的忽视,或者虽然重视,但在具体政策上,没有实质性援助。甚至有专家和政府官员还认为,在就业岗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与其让成年人失业,莫如让青年失业,这样产生的社会震荡会更小。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国家一开始重视就业问题,最早实施的就是“4050”工程,出台优惠政策最多的也是“4050”工程。虽然本文在随后将论述解决青年就业最佳途径是引导青年创业,但青年创业也需要相应的扶持政策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发展经济学家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发展,由于知识青年对就业岗位的较高要求和非知识青年对就业岗位的较低要求,“知识失业”问题不可避免。当前,随着中国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这个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