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其它相关>论中国传统福利观对社会保障实践的影响(一)

论中国传统福利观对社会保障实践的影响(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文化传统是制度设计理念的基石。一个社会的福利观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实践的影响力比具体技术更为突出,因为它不仅决定着制度的出发点和发展路线,而且影响着制度的运作和变革。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念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保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某种启发。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社会保障实践;香港?
  
  1建立在个人和家庭的道德责任之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族制度逐渐瓦解,传统的宗族制度在保障功能方面也有新的演化。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社会福利观念,开始认为个人在照顾自己及家庭之余,有责任为社会上其它不幸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会开始鼓励个人和群体积极投身各种性质的志愿工作。可以说,东方社会各种团体和个人的慈善活动背后的价值根源是家庭责任观的一种演化。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念应该包括一下几个部分:(1)强调个人的责任,提倡自立自强和对家庭成员的负责。(2)强调家庭的责任,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家庭为中心的。(3)从“小家”引申到“大家”,强调社会互助。
  
  2中国传统社会福利观在香港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2.1政府未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时期?
  从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香港社会保障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承担了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的是华人社团和宗教团体,如1870年成立的东华三院,1878年建立的救助妇孺的保良局等。港英政府对此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态度。政府功能的缺失,使得个人和家庭成为承担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责任的重要主体。而“东华三院”等民间团体承担某些社会救济功能的初衷也是出于对同一地域的“族人”的照顾。可见,传统的社会福利观念在此阶段发挥了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
  2.2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事务的时期?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在战后经济萧条和大量难民涌入的情况下,救助任务空前繁重,华民和志愿团体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香港政府开始有限度地介入社会保障事务。但从总体上看,政府提供的的社会保障是为了“救火”的紧急援助,而非制度性的保障。香港政府因袭战前的观念,将社会服务视为一种施惠,而不是政府的责任,其理念仍是要借用民间团体的力量解决种种社会问题。港府社会福利署虽然参预了多项福利工作,但正如港督葛量洪评论,“它谨慎地避免取代或控制志愿机构的工作。这个部门主要是提供指导及统筹工作”。这一阶段中,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还是家庭和民间团体弱。
  2.3政府开始承担主要社会保障责任的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家庭为主的保障无法完全负担起个人的保障需求,各社会团体纷纷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为协调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当局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某些做法,逐步推行社会保障工作。1971年,港英政府从志愿机构手中接过了现金援助的责任,正式实施以“公共援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标志着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从表面看,在这一阶段,家庭功能弱化、政府责任扩大,但此阶段的社会保障是低标准、低水平的,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仍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数据显示,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社会保障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1.5%,到20世纪90年代也仅为8.4%,支出水平远远低于同一时期的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
  2.4改善民生福利、支援弱势群体的时期?
  21世纪以来,香港政府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大幅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社会福利支出在过去十年里增幅超过一倍。但总体而言,香港政府没有盲目照搬西方社会保障模式,走上高福利国家的道路,而仍然是以传统文化背景为支持,审慎而稳定的进行改革。2000年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指出:“福利服务是社会福祉所依。我们的使命是建立一个关怀互爱的社会,让人人进展所长,社会维持繁荣安定。我们的福利制度着重支援个人及家庭,协助真正有需要的人,并提供机会,使他们可以自力更生,力争上游,从而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可见,福利制度的重点仍然以自立自强为特征,看重个人和家庭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