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其它相关>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一)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文章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旅游文化现象,介绍了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和研究的问题,探讨了旅游行为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认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社会成员的收入和闲暇时间,使多数社会成员把旅游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旅游者、旅游机构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也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
  [关键词]旅游消费;符号互动;社会变迁
  
  一、社会学为旅游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一)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
  1.国外对旅游的研究
  对旅游的科学研究起源于欧洲大陆。1899年意大利学者D・波狄奥发表的《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有关旅游的学术著作;1933年英国学者F・奥格威尔在《旅游活动》一书中,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旅游活动,并从经济的角度确定了“旅游者”的科学含义;真正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系学者埃里克・科恩发表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国际旅游业》,是一篇重要的旅游社会学论文,旅游社会学的研究由此形成。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商学院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合着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其中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旅游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国内对旅游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开展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旅游的人口构成、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的社区开发和旅游的社会政策等问题。
  (1)论文
  
  20世纪末,国内的学术期刊陆续刊登了一些旅游社会学方面的论文,如王宁的《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文章揭示了旅游现象的社会学意义,提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者认为旅游是现代现象,只有放在现代性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充分、恰当的解释。旅游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视角和方法就是把旅游同现代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是旅游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近年来在《旅游学刊》上常见到旅游专业的学者们对旅游基本性质的讨论。例如,《旅游学原理》的作者申葆嘉认为,由于旅游一直被主管部门和业界作为一种赚取外汇和经济利益的手段来运用,对高等旅游教育的教学和研究造成严重影响。他认为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游客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性质。由于“游客提出了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旅游服务诸行业才有可能提供相应服务,以实现盈利目的。”“旅游的性质只能是文化而不是经济”。
  张凌云也阐述了类似观点。他列举了全世界30种关于旅游的定义后得出结论:“旅游首先是人的基本需要;……简言之,我们将旅游看作是一种基于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普适的人文现象。……旅游产生的历史要远先于旅游产业的存在。”他认为从人性的个体上看,远古时期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和体验与现代人基本一样。
  上述旅游专业学者关于旅游是满足人类文化需求的观点符合社会学的需求理论。
  (2)著作
  21世纪以来,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关于旅游社会学的学术专着。例如曾敏的《旅游社会学》,逐一介绍了旅游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社会变迁与旅游活动、社会文化与旅游活动、社会交往与旅游活动、旅游活动的主体等。
  尹德涛的《旅游社会学研究》主要论述了旅游与旅游者、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旅游的社会基础、价值及负重、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翻译出版了以上提到的最早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的,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社会学教授埃里克・科恩的《旅游社会学纵论》。该书作者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旅游社会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对旅游社会学作了深入的研究,既有深奥的理论探索、推理、阐述、辨析,又有详尽的田野调查、土人、岛民、娼妓等。该书被我国列为21世纪高校旅游专业教材。
  
  (二)旅游社会学研究的问题
  旅游社会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社会变迁与旅游
  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旅游的影响,以协调旅游业和社会各行业的相互关系,确立旅游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2.社会文化与旅游
  研究旅游的文化功能和旅游对文化的需求、旅游地区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者的文化动机,以便正确处理旅游者异质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社会交际与旅游
  研究旅游交往中的情境定义、人际吸引和心理动机,以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4.闲暇时间与旅游
  
  研究旅游在闲暇时间中的地位和作用,旅游客源图(客源地)中闲暇时间的总量以及与旅游有关的闲暇时间的周期,以深入分析国际旅游市场,科学预测旅游的淡季、旺季及其发展规律,搞好旅游业的经营治理。
  5.社会人口与旅游
  研究人口数量、质量以及人口老龄化、人口城市化等人口现象与旅游的关系,分析旅游人口的分布和旅游人口的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文化等结构,以便从宏观上把握旅游市场,合理安排旅游活动。
  6.社会群体与旅游
  研究旅游群体的特征和互助,旅游群体内外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旅游群体中的冲突和顺应,以及冲突的调适方式,以提高旅游群体的整合力。
  7.旅游的社会功能
  研究旅游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交流、各国和各地区人民友好往来、文艺的繁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各种违规行为及旅游的消极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宗教渗透、腐朽文化侵蚀等等社会问题,研究对旅游违规行为的社会工作和对旅游社会问题的社会控制。
  8.旅游社区建设和旅游体制改革
  研究构成旅游社区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旅游社区的规划、治理、吸收力、辐射力、指标系统、旅游点分布等,以便为旅游社区建设提供咨询,探索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旅游体制和加强旅游业的科学治理。
  
  (三)从社会学视角观察旅游现象
  1.与社会学相关的旅游定义
  关于旅游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对旅游的定义创造了一个收集标准化旅游数据的统一基础,并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这些定义分为:交往定义、艾斯特(AIEST)定义、目的定义、流动定义、时间定义、相互关系定义和生活方式定义。其中的后两个定义都是与社会学相关的定义。
  (1)相互关系定义
  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 夏西肯特・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的社会性、综合性。
  (2)生活方式定义
  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指出了旅游的一些主要特点,即:异地性、业余性、享受性。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须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旅游这一观念。因为现代社会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它是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关于这一点,国外一些学者也有相似的叙述。
  2.旅游的实质
  上述两个定义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旅游行为以及由此形成旅游现象实质是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机构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和过程。而且,这些行为、现象、关系及其过程构成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旅游不仅是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受到整个社会关注的社会化消费行为。
  从社会学的视角解释现代社会的旅游现象,可作如下表述:旅游现象是社会文化现象。该现象由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提供消费产品的旅游业共同构成。其形成原因是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需求的本质属于文化娱乐性需求。文化需求引起社会成员的旅游消费行为,刺激旅游机构开发旅游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消费需求。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机构提供的满足消费需求产品的行为,以及整个消费过程中发生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机构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旅游现象。
  
  (1)从旅游者的角度探究
  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是文化需求,是满足了生理需求之上的需求。这种文化需求在古代社会就存在,但由于生存的艰难和语言、交通、资金、闲暇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在多数社会成员中实现。古代社会中只有极个别的人能实现异地旅游的愿望,如中国的徐霞客、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等人。由于异地旅游的需求很难在多数人中得到满足,因而也不可能出现旅游社会化的现象。
  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类获取满足生存需求的物质资料相比古代社会容易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才可能考虑满足文化娱乐的需求。其标志性数据就是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使得社会成员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日益增多。此外,现代社会中交通的便捷、可支配资金的充裕、休息时间的增多,以及社会政策,特别是带薪休假、退休、养老制度的建立健全,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把旅游作为度过闲暇的首选。
  (2)从旅游产业的角度考察
  旅游消费和旅游开发形成社会生产的新门类――旅游产业并日益扩展。旅游产业是现代社会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能起到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从1980年起就对旅游业进行专项统计,最初把旅游列入对外经济贸易,只统计入境旅游的外汇收入;从1998年起把旅游业作为与农业、工业、建筑业等并列的项目专门统计,并开始统计国内旅游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的国际旅游收入从1980年的6.1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39.49亿美元,增长了54倍,平均年增长率208%。国内旅游收入从1993年的86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229.74亿元,增长了6倍,平均年增长率48%。我国从开始统计国内旅游收入时起,国内旅游收入的数额一直高于国际旅游收入。数据表明,我国公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呈旺盛状态。
  根据《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公布的当年旅游产业的总收入:国际旅游收入339.49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229.74亿元,共计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4.27%,占当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82972亿元的11%;旅游业总收入高于全国工业门类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产值7718.80亿元,略低于全国国有建筑企业总产值9218.56亿元。按照国家旅游局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的总产值将达到332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