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学理论>高校社科学报办刊体制定位的经济学解析

高校社科学报办刊体制定位的经济学解析

详细内容

  长期以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事业和产业的界定、区分、定位问题很不清楚,十分模糊。对许多出版单位,性质上未作区分,政策上没有分类,严重影响了出版产业的发展[1]。经济学毕业论文这种状况既给高校社科学报办刊带来了困难,又进一步引发了对高校社科学报市场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困局的迫切思考,主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社科学报办刊的体制定位问题。
高校社科学报办刊的体制定位问题,其实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科学报办刊能否市场化经营、是确立事业体制办刊机制还是企业体制办刊机制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是学报办刊“定位问题”、“关系问题”的延伸,又是学报所有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关键前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最终将决定着高校社科学报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我国的期刊业正逐步走向市场,并有意识地进行产业化和集团化,也涌现了一批完全走市场化道路的大刊名刊。凭借准确的市场定位及独特的办刊风格,诸如教辅类保健类期刊深受读者的喜爱,消费上呈现出需求量大、发行量大等特点。相反,高校社科学报却于市场之外而束之于“高阁”,市场需求量小,市场占有率低,读者结构失衡。二者在市场化程度、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等市场性指标上存在着巨大差距。仅就发行量而言,即使在国内发行量居于前列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其7000份发行量①与《读者》、《知音》、《家庭》也有天壤之别,2005年《读者》的发行量突破了1000万份,创下了中国期刊业发行新高[2]。
高校社科学报的发行量与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经济学管理论文大众化期刊之所以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它们语言通俗、内容质朴、形式简单、休闲实用、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相关[3],它们的通俗化、休闲性、娱乐性、可读性、趣味性特点能多方面满足各个层次的读者需求。与之相反,高校社科学报的办刊定位和所负载的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其不可能迎合受众群体的消费偏好而走大众化、通俗化的办刊道路。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社科学报办刊举步维艰。
①相对于市场实际需求量,发行量并不足以说明高校社科学报的市场供需状况,毕竟高校学报的消费方式以赠阅形式居多。杨海文认为,如果从受众的角度看,发行总量的实质性意义低于有效阅读。(杨海文:《市场化视野和高校学报的生存危机》,《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82-85页)(一)高校社科学报办刊活动能否市场化刊物办刊应面向市场需求,这是一种常识。
但是,在“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包括高校社科学报)办刊是否市场化”问题上,长期以来,学界存有争论,也难以给出“非此即彼”的回答,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是有条件限制的。依据各观点对学报商品属性或办刊体制定位的界定倾向,归纳起来有“公共物品说”、“特殊商品说”、“商品说”三种。
就各观点的合理性而言,诚如朱剑指出,在所有关于社科期刊改革的话题中,唯此最少共识。长时间的争论而未成共识可能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争论的双方都有其合理性。经济论文写作实际上,双方在争论中,无论是提出的理由,还是列举的事例,都证明了各自的观点能够成立。因此,大可不必把各自的观点说成是排他性的唯一正确。事实也能证明这一判断,在西方国家期刊界,走市场化道路和拒绝市场化经营的学术期刊同时存在,都为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不妨让我国的社科期刊在是否市场化的问题上有自由选择的空间,选择任一模式都可以,前提是只要能与刊物的主办者就办刊宗旨及方法达成共识并确保落实。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上海论文网://shlunwen./

温馨提示:以上为我公司为您提供的部分经济学小论文,如需经济学论文,经济学硕士论文,经济学小论文,职称论文,经济学论文请您联系我们客服,或拨打咨询热线:021-585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