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学理论>多因子教学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

多因子教学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

一、寓教于“问”——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一堂经济学课具备基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问题意识”时,整个内容便能“有机”地组织在一个完整的逻辑里,而来源于现实的“问题意识”的理论切入点则是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的关键,这种理论切入点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讲到微观经济学的起源时,可以启发大家回答“为什么会有占座现象”来引入稀缺的概念;讲到需求和供给时,可以结合时事新闻提问“春运期间火车票提价合理吗?”、“为什么火车票会采用实名制?”、“黄牛党为什么是具有经济效率的?”这些问题来促进学生们理解供求概念;讲到需求的价格弹性时,可要求大家分析“为什么飞机票的订票期限越长折扣越大”的相关问题,讲到等边际原则时,通过设置场景:比如男女情侣去吃看电影,向学生们提问“电影票丢了还会再买一张吗?”这样的生活问题来表述 “边际”的概念。讲到指数运算时,可以设计类似“为什么电影票房最高的电影不是《阿凡达》,不是《泰坦尼克号》,而是《乱世佳人》?”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们掌握经济数学工具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会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学习不是任务,没有压力,而是一种乐趣。提高学生的兴趣,把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寻求,就可以轻松的提高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二、寓教于“乐”——分组体验式教学方法诚然,问题导入式教学虽然可以引发同学们对经济学论文的热情和兴趣,但大班型的过多人数又限制了学生们的讨论过程,混合选课使得不同专业、不同院系、彼此之间并不相识的学生们安排在一起,那么如何在大班型中使学生们成功地参与互动讨论呢?本文认为可以按照专业和院系的不同将学生划为若干组群,每节课的导入式问题会分配给不同的组别,不同组别构成正方反方相互讨论,回答方式鼓励学生们使用多媒体课件,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们的热情,同时引发他们根据问题思考本节课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课堂体验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以及对经济规律的主动探索所获得的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兴趣、展现经济学魅力的良机。每个人将研究在经济情景中人们的行为和相互作用,体验作为一名真正的经济行为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亲身的经历中把书本上学到的经济原理应用于实践中。这是把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具体化的很好的过程。这种教学的启发、互动效果远比普通的课堂讲授好于数倍。比如,在分析消费者统治的理论基础时,可以将全班同学按照性别划分为两大组来探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然后引发同学们对“先有供给还是先有需求”的讨论,笔者每学期的教学实践使得对该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深刻又清晰。

三、寓教于“形”——实践与案例结合的实验教学手段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理论课程,常常被人们戏称为“黑板经济学”,即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现实意义,并且形式上空洞乏味。正因如此,本科经济论文才更需要搜集各类实践案例与学生们分享,强化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能够欣赏并理解经济学理论上的科学之美是任课老师教学的核心理念,要让学生们知道象牙塔中的优美学科离我们并不遥远,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以及对经济规律的主动探索是展现经济学魅力的良机,实践教学正是把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具体化的效果良好的方法。诚然,任何一种理论被泛化时都需要通过批判彰显其理论的精神,任何一种理论要走向成熟也必须通过批判找到它的理论界限。比如,经济学研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而现实中的人是有冲动、懂感情、会犹豫的人,理性经济人分析乃经济学分析之起点,却远非人生追求之终点,通过这样的比较启发学生们发现理性人与实际人的差别,引导他们质疑与追溯,展开对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等领域的思考。2002年,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系Daniel Kahneman教授与乔治·梅森大学的实验经济学家Vernon Smith 教授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经济学的崛起同新制度经济学一样正是从反思和革新“黑板经济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崭新道路。可以看到,日益吸收、融合现代科学的经济学本身在不断发展,所以寻找合适的经济学教学方法更成为必然之道。目前,应该努力完善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环节,力争把经济学实验教学真正搬到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