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学理论>读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读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详细内容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有大量关于自然与人的论述,例如,“ 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对人来说直接是人的感性,直接是另一个对他来说感性地存在着的人 ” [1](P90);“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 [1](P83)等。长久以来,这样一些对偶句式的深情论述被研究者们解读为理想主义的人本学批判、浪漫主义的美文学表达,解读为青年马克思尚未完全摆脱费尔巴哈自然主义哲学影响的不成熟阶段。然而,当我们站在马克思哲学存在论变革的立场上再度解读,并置身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纵深视阈加以探讨,我们发现,情况绝非如此。正如马克思在次年春天《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宣言那样,他的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手稿》对自然与人感性关系的揭示也不是基于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或自然主义的 “ 解释世界 ”,而是坚定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现实的 “ 改造世界 ”。笔者试从三个方面加以阐明。

“ 对象性活动 ” 与存在论变革 “ 对象性 ” 是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基石。何为对象?长久以来,我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总不自觉地被拉回到近代形而上学的主客框架中,以致一些学者为了标明它与客体的不同,采用了 “ 感性对象性 ” 或 “ 感性-对象性 ” 的表达。其实,正如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明白无误指出的:“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 [2](P54),对象就是现实、感性,或者说,在马克思那里,对象=现实=感性,因为 “ 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这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之所以不是客体、对象性之所以不能用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是因为必须将其置入 “ 主体-对象 ” 关系的总体性中才能把握。马克思认为,没有纯主体,也没有纯对象,主体 “ 所以能创造或创立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为对象所创立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 ” [1](P105)。例如 “ 饥饿 ”,解除饥饿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自身之外的对象,而这个对象又是使人的身体得以充实并使人的本质得以表现所不可或缺的。主体之表现为主体,是因为对象的需要;而对象之表现为对象,是因为它充实并表现了主体的本质。 “ 主体-对象 ” 关系的总体性意味着,主体的自我生成与对象的生成是同一个过程。 “ 主体-对象 ” 的总体性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 “ 对象性活动 ”。

对象性活动既不同于费尔巴哈 “ 直观的形式 ”,也不同于黑格尔 “ 能动的方面 ”,它不能从 “ 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 [2](P54),也不能 “ 在创立活动中从自己的 ‘ 纯粹的活动 ’ 转向对象之创造 ” [1](P105)。如果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的人的活动,如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那样,那么,对象性活动就成了不具现实性的 “ 对象性关系 ”;如果如黑格尔那样,把自我意识设定的存在物作为对象,把绝对精神自我外化并返回自身的活动作为对象性活动,那么,对象性活动就只能 “ 汇集了思辨的一切幻象 ” [1](P109),成为 “ 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圆圈 ” [1](P114)。 “ 对象性活动 ” 是马克思哲学存在论变革的核心。马克思指出,对象性活动作为生命的自我确证和实现,是人的全部存在方式。在劳动中,“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 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 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 [1] (P58),人正是通过劳动这一类生活成为区别于动物的类存在物。然而,这些论述长期遭致中外学者们的指责。一般认为,“ 类本质 ” 是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的早期不成熟思想,因为马克思本人已在随后的《提纲》中对 “ 类本质 ” 做了批判。而后现代主义则尖锐指出,无论马克思如何强调实践,“ 类本质 ” 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形而上学的公式:即预先设定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状态。情况果真如此吗?通过研读《手稿》,我们发现,在 “ 主体-对象 ” 的关系性中,没有什么是先在的或不变的,主体与对象总是处在历史生成的共时性运动中。(本论文由://shlunwen.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