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态度(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科学学习科学态度培养方式
论文摘要: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态度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因子,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它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新课程期望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相互合作、严谨认真等科学态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科学态度对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对科学态度的理解,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态度进行简单的阐述.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态度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科学世界观的一种反映,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态度,不仅仅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需要,也是将来工作必备的一种品质.
一、科学态度的概述
(一)态度的概述
所谓态度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在心理学界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术语的是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他认为态度是把判断式思维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倾向和心理定势的概念比较接近.19世纪末,心理学家兰格在进行反应时研究的一项实验中发现,如果一个被试者特别注意自己将要作出的反应的时候,也即被试心理上对需要自己作出的反应有所准备的时候,那么他的反应就会快于其他没有心理准备的被试.兰格这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就是态度.后来的学者进一步认为,态度不仅仅是“行为的准备”事实上它包含了认知和情感的因素.我国心理学家卢家楣提出,态度是个体习得的并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反应倾向.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态度”这一概念:首先,态度是一种反应倾向,而不是反应本身.其次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是否能够去完成某种任务,解决所谓“能不能”的问题,而态度则决定人们是否愿意去完成某种任务,解决所谓“愿不愿”的问题,另外态度不是天生的,态度形成和转变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个体通过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研究发现,态度由三要素组成:
一是认知成分,指个体是态度对象的感知、理解\信念\和评价.
二是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喜爱与厌恶等.
三是行为倾向成分,即意向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愿不愿做”、“爱不爱干”等等,也就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要素是互相协调一致的.例如,一个学生认识到“学科学很有用”,甚至一个小学生仅仅因为感觉到“科学老师上课很特别”,他就会对科学课产生兴趣或者偏爱,并且产生一定要努力学好科学的意向.但有时态度的三要素之间出现不协调的现象,此时往往情感成分起主要作用.比如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知道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可我就是不喜欢、不愿意这么做”,虽然认识到位了,但感情上还是“别”不过来,内心缺少意愿.所以不少学者认为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专门的规定.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也即对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在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时候,如果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而人的价值观,可以说是态度的凝炼,个体的有些态度经过时间的冲刷而留存下来,融进了人格,于是就变成了价值观.
(二)科学态度的概述
1、科学态度的内容及功能
人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或者也叫科学相关态度,实际上就是对待自然、对待自然科学、对待科学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等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也即个体通过学习和教育而形成的对于学科学、用科学作出选择的内心倾向.
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关于科学态度的权威的具体概念,我个人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即:科学态度是个体对自然界及其科学世界所持有的基本态度。该种观点还认为,科学态度包括三种成分:
□个体对自然界及其科学世界的情感成分。如:喜欢、热爱、厌恶等。
□个体对自然界及其科学世界的认知成分。如:知觉、理解、信念、评价;
□个体在科学学习、科学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事件中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
正如态度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样,科学态度对学生科学学习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五大社会功能:
△对行为方向性和对象选择性的调节作用;
△对信息的接受、理解与组织作用;
△预定对对象或事物的反应模式;
△导致情绪上的不同体验;
△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划分到科学态度领域,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和效果;同时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并逐步形成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我们知道,教学评价具有反馈、导向、激励等功能。小学生科学态度的评价对小学科学教学具有指导、反馈、调整等作用。小学生科学态度的评价使学生、教师双方对小学生当前的态度水平有一个明确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并且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来调节各自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从而有助于达到小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2、科学态度的性质
科学态度还具有一下几个重要的性质:
△社会制约性
△针对性
△相对稳定性
△行为双向性
△内隐性
3、科学态度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
科学态度是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衡量科学科学学习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标之一,就是学生是否形成了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他们对科学的看法对不对?对科学的兴趣和偏好浓不浓厚?对科学活动的意愿强不强烈?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科学学习程度和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科学素养以及在高科技的适应与发展。科学态度可以说是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只有按着科学态度的要求创新知识、创造知识、确证知识、延续知识,知识才具有科学的属性,这类知识才能被科学家
二、现阶段小学生科学态度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在科学知识还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有关的科学知识还是不清楚。如:你认为打雷下雨是自然现象吗?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不是;你觉得请菩萨能保佑你考出好成绩吗?占了很大比例的学生认为能。〈〈课标〉〉中具体规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其中有一项是“愿意合作交流”,但在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怎么和他人交流,甚至不愿交流。对他人的观点,即使自己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一部分学生不敢提出质疑;有的饿学生则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动手能力也需要加强,越到高年级越不喜欢动手制作,查阅有关资料,这里有一个类似的调查:据赵学漱1996年对某中学的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测试:要女生运用锤子钉钉子,2分钟内钉10个钉子,钉子不弯,结果只有一个女生做到了;要男生安吊扣,运用改锥螺丝钉,螺丝要拧紧,结果没有一个通过。“八五”课题组对10个省市的10000名学生进行动手能力测试的结果是不理想的:高中不合格、初中不合格、小学刚刚合格。对1000名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是:只有15.1%的学生好动手、勤快、主动做活;有34.7%的学生是家长怎么说也不动手的。对教师的问卷结果是:学生动手能力好的只有15.1%,不好的有9.7%。综上所述,对学生科学态度的教育与培养是有必要的。
三、影响小学生科学态度的因素
(一)教师的素质。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作为实施科学教育的教师,他们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着科学教育的效果。《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一节中强调: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和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教师将成为科学教育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生命线。现在有大部分的科学老师是由原来的常识课老师转过来,或是其他学科的兼职老师,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缺少对科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其本身的科学素养还需要提高,这往往会在课堂中体现出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科学理性思维的缺陷,影响科学教学质量。
张红霞和郁波两位老师专门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进行调查研究,本项研究在2003年初进行了覆盖21个省、市、自治区的“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问卷调查。本文以调查数据为根据,对教师们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对科学性质的理解、以及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考查,然后尝试性地提出我国现阶段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培训目标的重点。
两位老师的调查结果显示:
1.教师科学素养的基本情况
表1给出了被调查教师在年龄、性别、学历、职级、专业等方面的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成分在科学素养三方面的差异。
表1.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基本情况
个人情况
科学知识得分
科学方法得分
科学性质得分
M
SD
M
SD
M
SD
性别
男
36.4%
12.24
2.32
16.16
2.69
27.19
4.21
女
63.6%
11.65
2.23
15.55
2.78
26.23
4.03
年龄
<20
1.0%
10.46
2.44
15.06
3.03
25.88
3.83
21-30
45.8%
12.09
2.19
15.96
2.71
27.07
3.98
31-40
33.5%
11.86
2.25
15.89
2.71
26.80
4.12
41-50
14.3%
11.40
2.48
15.01
2.91
24.79
4.09
>50
5.4%
11.30
2.54
15.46
2.97
24.93
4.37
培训
时间
≤2 周
65.8%
11.82
2.27
15.18
2.68
26.53
3.95
> 2 周
34.2%
12.16
2.31
16.02
2.65
27.26
4.23
学历
初中
19.0%
11.12
2.42
15.15
2.68
25.41
4.14
大/中专
64.2%
11.96
2.23
15.93
2.61
26.78
3.88
本科以上
16.8%
12.61
2.19
16.61
2.71
28.02
4.28
科学课
教龄
≤4年
51.0%
11.84
2.37
15.79
2.79
26.86
4.02
>4年
49.0%
12.05
2.21
16.07
2.53
26.72
4.10
职级
高级以上
38.1%
11.97
2.36
16.12
2.62
26.65
4.25
一级
51.6%
11.99
2.27
15.93
2.70
26.91
4.03
≤二级
10.3%
11.60
2.14
15.31
2.58
26.64
3.51
工作前
专业
人文
70.8%
11.83
2.23
15.78
2.62
26.69
3.96
科学和数学
29.2%
12.11
2.43
16.32
2.77
27.07
4.31
2.“科学知识”方面
“科学知识”得分呈正态分布,其平均值为11.9(占总分的67%),标准差为2.3。从表2可见,正确率很少超过80%,这意味着对于不少问题有近半数的教师回答不出。
表2.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知识回答正确率
科学知识题目(举例)
正确率
早期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89.8%
所有的辐射都是人为造成的
95.8%
激光因汇聚声波而产生
62.1%
火箭发射等空间探索活动影响气候
40.6%
植物在夜间的呼吸过程是吸进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60.5%
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
62.3%
抛一枚硬币国徽朝上的机会是50%
76.7%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工资水平与个人生产效率基本相符
52.5%
3.“科学方法”方面
“科学方法”得分呈正态分布,其平均值为15.8(占总分的64%),标准差为2.8。从表3可见,教师们对科学方法的理解比科学知识更为缺乏。在几乎所有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中都多次出现的实验方法,不少教师对此并没有真正理解(表中题3、4)。
表3.小学科学教师部分科学方法题回答正确率
题目/题型(举例)
选项及回答人数百分比
正确率
1.认真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弥补观察步骤的缺失/判断题
正确:46.3;错误:52.3;不知道:1.4
52.3%
2.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往往要求具有下列哪一个特性/选择题
经济节约:6.6;别人可以重复:36.4;有效期长:37.5;代表国家需求:8.4;不知道:11.1
36.4%
3.在下列给出的4种教学内容中选出一个最适合于实验法探究活动的内容/选择题
动植物的颜色随季节的变化:1.7;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78.8; 不同矿物的认识和区别:4.8; 某种植物的根在一个月内的生长量:12.4; 不知道:2.4
78.8%
4.假设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被怀疑疗效不好,您认为科学家会采用如下所列4种方法中的哪一种进行研究/选择题
对患者的意见进行调查,然后作统计分析:5.5;对患者和医生进行调查,并对两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52.1;用最新的医学理论来判断药的实际疗效:16.4;将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真药,一组服假药,然后进行比较:22.4;不知道:3.6
22.4%
4.“科学性质”方面
题目/题型(举例)
正确率
1.科学方法中演绎比归纳更重要/判断题(3点记分:正确、错误、不知道)
49.0%
2.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属于古代科学史的内容/判断题(3点记分:正确、错误、不知道)
56.2%
3.科学方法在不同国家之间非常不同/李克特量表(1)
81.5%
4.如果存在外星人,他们的科学方法会完全不同于我们/李克特量表
54.9%
5.科学知识是客观真理/李克特量表
74.5%
6.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妥协的产物/李克特量表
69.6%
7.科学不仅能戳穿“法**功”的谎言,还能解决宗教信仰问题/李克特量表
32.7%
表4.小学科学教师部分科学性质题回答正确率
8.总体而言,科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选择题(弊大于利;利大于弊,但将来会变坏;利大于弊,但前途未卜;利大于弊,且将来会更好)
78.2%
表4中数据不仅反映了教师们对科学区别于其它学问的思维方式和推理逻辑的认识存在严重问题(题1、题7),科学史知识也非常不足(题2),还反映了将科学看成是科学家大脑主观建构的产物、而非客观真理的后现代主义科学观对科学教师已产生显著影响(题3~6)。不过,不少教师在表示赞同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同时,却又在另一些问题上呈现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乐观态度(78.2%的人选择了题8中的最后一项),许多教师(100%-32.7%=67.3%)甚至盲目夸大科学的社会功能(题7)。据统计,在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客观真理的教师中,约94%的人选择了题8中的最后一项。因此,可以初步认为,不少教师对科学性质的认识还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价值观;不同教师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标准差)也反映了这一点。
5.“科学态度”方面
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反映的科学态度的情况列于表5。
表5.教师教学中运用科学态度的情况
编号
题目(全部)
选项与回答人数百分比
1
如果孩子们把化学中的溶解过程看成是一种生命活动,您认为:
应及时纠正:13.1; 不纠正,鼓励发展想象力:38.7; 不纠正、不鼓励, 让孩子自己探究:45.8; 不知道:2.4
2
在科学实验/动手课上您让学生竞赛吗?
总是:2.4; 经常:27.2; 有时:52.0; 很少:14.3; 从不:4.1
3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应该成为教学目标之一。您同意吗?
同意:69.9; 无所谓:9.5;
不同意:20.6
4
在您的教学经历中,发生过类似的嫉妒事件吗?(1)
没有:68.6; 一次:12.4;
数次:17.1; 多次:1.9
5
您规定学生按时做完实验或探究活动吗?
总是:5.3; 经常:27.0; 有时:43.2; 很少:16.4; 从不:8.1
6
将“与书上的标准答案是否一致”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很重要:6.9;一般:53.4;不太重要:39.7
7
将“与书上的操作步骤是否一致”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很重要:9.5;一般:52.3;不太重要:38.1
8
将“是否符合最新的科学观点”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很重要:67.1;一般:26.7;不太重要:6.2
9
将“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很重要:94.4;一般:5.3;不太重要:0.3
10
将“新的收获有多少”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很重要:79.1;一般:16.6;不太重要:4.3
11
将“是否按时完成”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很重要:14.7;一般:54.3;不太重要:31.0
12
将“合作态度与技巧”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很重要:82.9;一般:15.2;不太重要:1.9
13
将“情感的体验程度”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很重要:75.9;一般:21.3;不太重要: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