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基础教育论文>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一)

详细内容

现在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是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即合作式学习.小学数学《程课标准(实验稿)》把合作学习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习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作为目标之一。合作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接受并用于教学实践。笔者执教五年以来,多次在讲听公开课观摩课后,与诸多同行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不够准确,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及点:
  1、合作小组分组不合理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诸多原因,如班级人数太多,致使小组容量过大,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里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乘机做小动作,并没有按教学的目标执行,有想法的同学说起来没人听,没想法的同学叽叽喳喳,没有用心去聆听别人的思维过程。另外,在分组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按成绩高低均匀分组,没有照顾学生的性格差异。成绩较好的同学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只善于思考,没有起到组织全组同学交流讨论的作用,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2、小组分工不明
  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把几个人分成一组,让成绩好的当小组长"管着"其余组员,成员分工不明,互无责任,关系松散,没有共同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责任心,没有组织协调者,谁想发言就发言,你一言我一言语各抒己见,讨论缺乏头绪,抓不住中心问题,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更无从谈起。
  3、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无时间合作交流
  有的教师上课过分追求形式完美,课本内容面面俱到,且增加诸多辅助性内容练习,教师的"一环紧扣一环",紧锣密鼓的快节奏上课,往往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还来不及思考安全,来不及交流讨论,教师就已提问,迫的学生只是交换补充答案,根本没时间去探讨思维过程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没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4 教师的评价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提问时往往只从一组中选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作为对小组的依据,没有顾及其他学生组员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是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其他同学只是附和没有真正积极地参加进来,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附和而过,失去合作的目的,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以上几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违背合作学习的初衷,笔者经过反复的实践,并结合在市骨干教师培训会上的启迪,认为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分组科学,搭配合理
  我所执行的班级有64人,在与班主任教师的共同商讨研究下,采取了4人一组分组方法,若人数太多会致使部分同学没时间发言,没办法和别人交流,小组成员搭配致意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不用成绩学生比例男女比例大体适当,并随成绩的变化而做动态调整,使各小组公平竞争;"组内异质"不仅只各组成员间学生成绩差异,更要注重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使小组分组时合理混合搭配。以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力争最大限度发挥小组作用,是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