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教学的微妙作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儿童诗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美好心灵与良好习惯,提高教育教育、教学效率等有着微妙作用。
关键词:儿童诗;教学;微妙
儿童诗在丰富儿童心灵和情感、发展儿童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等方面有优越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的功能和作用。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其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儿童诗教学延伸到课外,推进到学生的自主阅读中,以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的成果。
一、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一年级学生学习时间不长,对各方面的学习习惯知之不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有恒心、耐心和爱心。既要严格训练,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也要注意避免单一的说教和机械训练,用儿童诗启发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是一种有益的形式。所有的老师都会在学期初重视入学教育,期待目标的迅速达成。一般情况下,入学教育往往是用两节课引导一年级新生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并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明理之后就是一个长期的关注、矫正、监督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常常借助不断重复讲解、说教来教育学生,作用自然有,却总是缺少一种美的感觉。此时,选择一些教育意味浓厚的儿童诗来朗诵朗诵,则既可达到纠错的目的,亦可积累精妙的语言,一箭双雕。
二、儿童诗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途径
通过儿童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健体的目的。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利用融“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为一体的诗歌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其它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作用。把诗引进课堂,诗歌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充满生活情趣的情节、琅琅上口的语言,深深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成了教育滋润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乐章。通过写诗和读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想象力,促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童诗教学,推动了美育,推进了素质教育。
著名儿童文学家金近就说过:“儿童诗除了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之外,还要丰富他们各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对一切事物正确的看法。”因为儿童诗首先是美的诗。他发掘出人的心灵中丰富的普遍存在的美,可以陶冶儿童稚嫩的心灵,诗是儿童感情上的营养品。儿童诗的劝喻、教育功能往往通过美感作用来表达的。一首好的儿童诗,应当把某种劝喻隐含在能唤起美感的形象中,从而较之那种浅露的训诫是无法相比的。
三、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从属于儿童诗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爱读、想读,在读中、在情趣中轻松地识记生字,建立音、形、义的联系。如苏教版第二册中的《识字6》“二木林,三木森,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学生在读儿歌中很快识记了生字“林、森、从、众”。教师从儿歌中受到启发,也创作了许多识字小诗,如:“二口吕,三口品,两个吕字一竖穿,冰糖葫芦一串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