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学情境的设置(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情景 参与实效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
教学情境如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换言之,学生参与教学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那么,这样的情境如何创设呢?笔者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调整情绪,创设良好心境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心境发生的时候,人看待一切事物都带着这种情绪状态。”教师带着愉快、喜悦的心境进行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表情自然,手势得当,使教学艺术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能自如控制自己的情感,体察学生心情的变化。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看“调皮生”也会觉得顺眼,对“差生”也会格外耐心,师生关系就会融洽。这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提高素质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教师在低沉、郁闷、烦燥等不良心境中组织教学,则会使人思维迟缓,思路闭塞,甚至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就会觉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要求,动辄训斥,甚至动怒,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注意养成良好的心境。
二、转变角色,构建和谐民主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方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师者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地位,容易产生权威心理,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接受,往往具有强迫、压抑的性质,易使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影响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权威者的角色,主动与学生一同讨论,平等地交流对话。为此,师生都应减少角色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和善、和蔼的形象,以利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消除学生思想上认为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文明的传播者”的观念。这样才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活,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至形成严肃而又活泼、有民主、有欢乐、又有争论的课堂氛围。
三、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创设思考体验情境
“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帮助。如:有位政治教师在讲《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自身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他巧妙地设置了这样一种情境:“赵某某因家庭原因一步步走向了违法道路,请同学们讨论,赵某变化的过程究竟是谁的过错?要让赵某回到同学中应怎么办?假如你是赵某,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赵某的父亲,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歌厅老板,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赵某的同学、老师,你又会怎么办?”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定,互换角色的体验,学生在一步一步地揭示矛盾中提高认识,从而明确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努力,各方面都有应尽的责任,收到了极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