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高专教师教育专业实习模式初探(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集中混合型实习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不同实习模式的利弊和剖析我院教师教育专业实习过程中的具体环节,认为“集中混合型实习模式”是教师教育专业有效的实习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取长补短,做到专业优势互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取得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也逐渐深人,对教师教育专业而言,如何组织教育实习工作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有些院校习惯采取“放羊式”的单一分散实习模式;有些院校把实习任务推给家长,要求学生回家乡实习,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开展实习;有些院校采取“游击战”形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年换一个实习点,原因是担心实习学校无端挑刺,给实习工作带来障碍。这些实习模式的效果值得商榷。第一种实习模式缺乏管理,学生在校外所作所为无从了解;第二种模式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家长不可能代替教师的地位,无法进行指导;第三种模式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利于实践教学的深人开展。结果,实习工作形同虚设,毫无效果可言,也给学生安全带来隐患。因而,教育实习模式的研究,对实践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有一定帮助。
我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摸索出集中混合型的实习模式,该模式符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是教育实习的有效模式。所谓集中混合型的实习模式指不同专业学生融合在同一个实习点进行实习,目的在于不同专业学生在共同下作、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了发挥集中混合型实习模式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取长补短,最后做到专业优势互补,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实习蓦地.确保实习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指出“优秀”的指标是:“多数专业都建有运行良好并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效果好。”为了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我院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学院前身原广东外语师范学校和广东艺术师范学校就因为没有实习基地导致实习下作难以打开局面。原广东外语师范学校长期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有些学校实习次数多了,把接收实习生的工作当成累赘,不愿意继续接收实习学生,只因是教育行政部门分派的任务,而勉强为之。结果,实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实习一个月才上几节课的情况比比皆是,而班主任工作更无从插手,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也得不到尊重。原广东艺术师范学校则长时期采取“放羊式”的分散实习方式,实习学生分散在全省各地,不但给教育实习巡视检查带来诸多困难,而且许多实习生不在岗,实习效率极低。
在总结了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土,我们认为只有建立和依托实习基地才是开展实习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在建立实习基地过程中,要以协议书的形式确定双方的合作关系,把双方责任、义务和受益面在协议书中体现出来,使实习成为一件“双赢”的工作,比如:根据学院现有专业情况,把“帮助对方建立英语和艺术特色”条文写进协议书,同时举行挂牌仪式,以正式规范的形式确立双方合作关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成功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101所中小学实习基地,为保证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明确实习要求,引导各专业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学生是实习的真正主体,任何一种实习模式只有实习学生接受了,才有可能顺利进行。因而,实习前学院、教务处以及各相关系领导应利用各种集会(班会、年级会、实习动员会等)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集中混合实习模式的益处。比如: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在实习中教会其他专业学生制作课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含舞蹈)教会其他专业学生创编儿童舞蹈和编排音乐节目;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会其他专业学生简笔画和制作教具,同时辅导其他实习生设计宣传板报等活动;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帮助其他专业学生开展班英语角活动。实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共同体验和参与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英语课程标准,2002)。由于在实习培训中让学生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们在实习中能做到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通过实习,学生们无论在专业水平、教学技能,还是为人处事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加强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和联络,认真听取实习基地反馈意见
学院虽然建立了101个实习基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实习学生派往实习基地,实习基地领导容易对实习工作产生厌倦心理,把接收实习生作为一项例行公事,重视程度大打折扣。为此,学院特别注重加强与实习基地领导、教师的沟通和联络,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听取实习基地领导对实习下作的反馈意见.改进实习工作。2004年12月,学院召开了实习基地领导座谈会,邀请了20多名实习基地领导到校座谈,他们对实习生的工作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2006年10月学院召开了首届“实习论坛”,邀请了30多位实习基地代表就如何搞好实习工作进行研讨,聘请他们担任学院实践指导教师,他们中不少人提交了论文,这无疑对搞好学院实习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各高职院校“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络以及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合作是学院建设好实习基地的重要步骤。通过这些活动,学院实践教学更贴近一线基础教育,学院与实习基地关系更加密切,接收和指导学院实习学生已成为实习学校常规工作计划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