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人才后备军的实践与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厚德博学、文理兼长的杰出人才后备军”是山西大学附属中学近年探索实践的核心课题。这种理念使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也实现了学校历史性的跨越,使学校成为广受社会和家长欢迎的优质学校。山西大学附属中学的主要做法有三:一是精心培育人才成长的沃土,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校训引领师生的发展,形成“自主发展、追求卓越”的学生文化和育人氛围;二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构建了包括统选、任选和活动类课程在内的校本课程体系,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课程支持;三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兴趣和潜能,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参与高水平的各类竞赛,形成了“以兴趣特长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方式,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竞赛获奖为标志”的特色育人模式和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的学校育人特色。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创新;特色育人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界,一批有责任感的校长满怀着教育理想,在不断思考和践行着这样一个根本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山西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山大附中”)并非一所历史悠久、背景显赫和名人闪烁的传统名校,在“文革”前尚属初创时期,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有了稳步的发展,到20世纪末发展成为一所办学规范、具有一定声誉、兼办援藏教育的完全中学,但在当地仍属二流学校。跨入21世纪,山大附中把创办“全国知名、山西领先”的办学目标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厚德博学、文理兼长的创新拔尖人才的后备军”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开始进入发展新时期,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被评为山西省的示范高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文明学校,成为山西基础教育对外交流的窗口学校。
一、“做泥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养料
(一)要育人,首先要精心培育人才成长的沃土
鲁迅先生曾说过:“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这沃土就是学校精神和学校的氛围以及由此沉淀下来的学校文化,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这块土壤的灵魂。20世纪末。山大附中提出了“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核心办学思想,凸显了学校以受教育对象全面持续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想。这样的理想不仅要求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更要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教师的持续发展。
山大附中的校训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明的校训,然而它却是实现学校创一流、培养杰出人才的一面旗帜。“志存高远”就是要有朝星星瞄准的气度,有“非卓越无以辉煌”的人生追求。一所学校里,没有一支“崇尚一流、拒绝平庸”的教师队伍,就很难指望培养出具有一流境界的学生。为此,山大附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首先着力唤起教师积极的人生追求,不遗余力构建“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教师文化,让教师彻底从过去二流的心态、二流的目标、二流的惯性中摆脱出来,极大地促进教师人生价值的提升。
山大附中不乏志存高远的学生,但这种“高远”由于受到社会和年龄的影响,往往会局限于追求个人的成功,而学校则希望学生的“高远”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为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脚踏实地”则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希望他们能从基础做起,从能做到的地方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同时,这个要求也是针对学校里城市学生思维活跃但不够扎实,兴趣广泛而不够执着,志向远大但不够勤奋的特点提出来的。我们希望从山大附中走出去的每一个学生,关键还是要“脚踏实地”,因为好高骛远,必然会导致志大才疏。
“厚德博学,文理兼长”是山大附中的育人理念,这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基于特有的校情。作为一所具有理科教学优势的学校,山大附中不仅五大理科奥赛成绩突出,而且高考理科成绩也很有优势。因此许多人认为“理科好就能上附中”,其实这是误解,学校和教师更加看重人文素养对一个人成才所具有的基础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很难成为一个有德、有识、有品位的人,我们不能容忍把学生培养成解题高手,但在人文知识、人文情操方面却是平庸之辈。
(二)“做泥土”,就是要塑造精神,营造氛围
为了让校训和学校精神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心间,学校在每届新生入学时,都要精心设计人学教育的每个环节,有校长的理念教育、学校传统教育,还要让新生参加当年高三毕业生表彰大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学长的辉煌与风采,亲耳聆听学长的历程与感悟。学生们亲眼看到从身边走出那么多品学兼优、热爱公益的优秀毕业生,那么多升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学生,那么多在全国全省大赛中获奖的学生,那么多能给母校留下作品的学生,这种引领使新生们震撼、感动。这样的教育设计使他们从初中生状态中迅速进入到山大附中的精神世界里,从心底里迸发出“我要优秀、我要成功”的情感,从而树立起“非卓越无以辉煌”的信念和精神追求。共同的心理认同和学生背景,其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和刺激力往往比教师从小给他们讲述的伟人故事更有力度。
步入山大附中,随处映入眼帘的都是学生们的青春风采,有每年向全校同学推出的20名彰显“厚德博学、文理兼长”的优秀毕业生,有在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的学生,有在社团奉献爱心的学生,有考入名校的学生,有加入党组织的学生。网站上、校报里、海报中涌动着的都是附中学生的不凡表现。充满激情、挑战自我的同学们徜徉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在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风貌,反过来每届学生也影响着这里的氛围。因此我们说,学生既是学校精神的受益者,更是学校精神的创造者。
二、做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要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开好国家课程,还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校本自选课程,满足学生多元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山大附中先后开发了100余门校本课程。
(一)统选类课程
这类课程是所有在校学生的必选课程,排入课表。如礼仪规范与传统文化、英语报刊阅读、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这类课程使学生在行为规范、国际视野以及道德身心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基本能够达成。
(二)任选类课程
这类课程是以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意愿和发展需求,采用自主选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数学科技类课程:由理科教师开发的理科拓展性课程。其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培养质优学生,满足理科见长、学力高强学生的发展需求。
人文社会类课程:由与学生生活和人生密切相关的微型课程组成,面向全体学生。其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培养学生全球眼光,使学生对各种文化、制度、经济以及热点问题有所认识与理解,形成较好的国际视野;三是陶冶学生情操。
艺体综合类课程:主要是为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求。
(三)活动类课程
1、文化节课程
这类课程由各学科组和职能处室主导、策划和运作,有贯穿全年的英语节、语文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这是活动类课程的主干课程,每个节日要持续大约一个月左右,强调全体参与和群体参与。这类课程有三个功能:一是过程,即培养学生获得现代人的核心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二是尊重,即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三是舞台,即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四是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一年四季欢声笑语,充满青春活力,营造浓郁的学校文化氛围。
曾经一段时间,山大附中的师生重理轻文现象较为严重。文科教师觉得在学校没有位置,文科见长的学生也羞于选择文科。为此,学校就大力倡导文理兼长,创办了文科实验班,并积极开发文科类校本课程和活动。其中语文节就是极受学生欢迎的节日,全部活动由语文组教师策划和运作。在活动中,有古典名篇诵读专场,有教师的文学讲座,有学生主讲的文学沙龙,有各班参与的话剧专场,有名家专题报告,有演讲与辩论专场等。这些活动让学生获得了课堂内难以得到的精神体验。
2、专题性课程
这类课程是以重要节日、重大事件和主题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如物理年活动。2005年,为纪念爱因斯坦关键性发现100周年,联合国确定该年度为“世界物理年”,举行了“光速传递”活动。山大附中作为全球“光速传递”活动山西站的传递点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当光传递信号到达山西站的时刻,全校所有的灯光顿时熄灭,500把红雨伞下的灯光被学生依次点亮,形象地展示出光束传递过程,夜幕中的红色灯光呈现出一幅壮美的画面。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一刻学生们一定感受到伟人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和贡献。此外,我们还举办“光是什么”学术报告,水火箭、孔明灯制作比赛、科普展览等系列活动。
3、社团类课程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重要载体,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袖意识和领袖才能。每年新生入学后,学校都要开展“金秋纳新”活动,各个社团要面向新同学,介绍社团的宗旨和成就,招募新社员,社团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话剧社不仅演绎许多经典名篇,还自编、改编了不少话剧,如《天堂俱乐部》《疯娘》等,他们的演出常常使在场的学生声泪俱下。2008年,话剧社还拍摄首部电影《等待雪季》。爱心社除常规地组织团员到孤儿院、盲童学校等开展慰问捐助活动外,每逢重大事件,如海啸捐款、抗震救灾、救助同学等,他们都是捐助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另外,学校还有文学社、篮球社、棋社、电影社、小企业家协会、读书社、环保志愿者协会、跆拳社,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的核心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锤炼。许多同学升入大学后,还念念不忘在山大附中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眷恋高中这种丰富多彩的学习状态。
三、做特色,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寻找载体
特色是学校成功的标识,有特色的学校不一定成功,成功学校一定有特色。
(一)学校特色一定要直指学生的培养目标
特色目标:“在学校课程平台支持下,让学生做到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我们之所以不强调全体发展、全面发展,是因为“因材施教”是培养人才最为理想的教育情境,而在目前的教育模式和条件下,却很难创造出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育人环境。因此,特色建设一定要在学生自主、个性、特长发展上,下足力气,才有可能为杰出人才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附中,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整体。”山大附中许多学生毕业后,在网上的这些留言就折射着这种特色和理念。
特色模式:以兴趣特长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方式,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竞赛获奖为标志。这种模式首先立足于学生兴趣与特长,不以功利为目标,不以教师的训练为主导,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校提供课程支撑。
特色策略:特色建设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定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一定要对学生有激励、有回报,因为没有成功的体验就没有兴趣的保持。
特色评价:树立不同类型榜样,多把尺子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