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有度--跨越优等生教育的误区(一)
详细内容
摘要针对教师对优等生的教育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智慧的、有原则、真情的爱,从培养学生的情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纠错及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等方面发展优等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潜力,从而真正促进优等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优等生 问题 师爱有度(智慧与真情) 健康成长
“师爱”是教师工作的关键,人们普遍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教师的爱要公正,要平等。言外的意思就是说教师将太多的爱给予了优等生,太偏心了。曾有人形象的比喻,教师将爱藏在目光里,看优等生时旖旎如小溪流水,看差等生时冷峻如冰冷山石;教师不经意时也会吐漏心声:“一个优等生,就是老师的一件成功之作,为他骄傲当是自然之事。”果真如此吗?以下是通过调查收集到不同群体对优等生的一些看法:
1、对高年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他们看来,优等生唯一的好处是能够提供作业进行抄袭,或者可以帮助解答难题。
2、同班同学们认为优等生普遍乏味个性,喜欢显示自己的无所不知,过于骄傲,不易与同学打成一片,只热衷于讨好老师。
3、部分教师感叹优等生得到老师太多的宠爱,却从不知言谢,甚至缺乏应有的尊师素养。
4、优等生评价自己对成绩看得太重,患得患失;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他们不得不放弃部分交际活动;他们对每门功课都平均分配精力,所以无法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专业。
5、工作后同事认为优等生应对意外事件的能力差,让人感觉他们像是活在另一个世界中,那里全是书,没有人,而有些经验是书本无从提供的。
6、优等生的家长经常抱怨孩子过于自私,似乎整个地球只围绕他们在转,他们似乎是为家长而学习,家长天生亏欠他们。如此一来,家庭关系难免恶化。
由此可见,优等生未必就是一件“成功的作品”,感叹之余,我们应当从教育体系中寻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是老师的爱限制了优等生思维、创造以及行动力的发挥;或许,是老师在对待天才学生的时候不太注重方法;而我认为,这是“师爱”无度的结果,是老师对优等生的爱失去了原则。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师爱有度”告诉我们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智慧与真情把握对优等生的爱。
一、注重培养优等生的情商,使他们能够与人和谐共处
教师要通过民主协商来管理班级,要教会优等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树立人人平等的价值观;懂得集体的生存价值,合作共赢的重要性。优等生要学会肯定别人、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学会正确的自我调节,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角色。其次,应通过适当途径培养优等生的感恩之心。尊敬师长、珍爱亲人、报效祖国应成为优等生发自内心的自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