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汉语言文学>跨文化视角下的具有中国特色新词的归化与异化处理(一)

跨文化视角下的具有中国特色新词的归化与异化处理(一)

详细内容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运行机制、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断地涌现出反映这些变化的带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新词语。针对如何翻译这些新词语这一问题,本文阐述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新词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汉文化特色词语的汉英翻译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 归化理论 异化理论 中国特色 文化新词
  
  一、引言
  众所周知,语言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其发展规律之一就是语言在不断地约定俗成,新的词语总是在源源不断地涌入人们的实际生活之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运行机制、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断地涌现出反映这些变化的带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新词语。如何用英语将这些词语准确地表达出来,无疑将会对我国的对外交流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带有中国特色文化新词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的理论依据
  异化与归化是直译与意译理论的延伸与扩展。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 and foreignizing)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 Venuti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他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他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这一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限,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归化理论
  所谓归化法则,即是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奈达认为,翻译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获得的是什么。判断一个译本的效用不宜拘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查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通顺自然的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所以,通顺可以看成是归化翻译理想的策略。
  2.异化理论
  所谓异化,即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采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该理论的代表人物Venuti认为翻译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体现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另外一种语言的发展和丰富必须吸收外来词语,吸收外来养分,而翻译的异化处理无疑可以起到这一效果。汉语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通过不断吸收外来词和表现方法使自己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许多过去由于佛教东传和科学技术由西方输入而吸收过来的词语,现在已经不能是外来语了,它们已经变成了汉语语言及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跨文化差异新词语翻译处理的对策
  1.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原文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特别是一些科技新词汇,意义比较专一,在英语中容易找到对应词,可以直译,且很容易被目的语民众理解接受,如:网民(izen),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家用电脑(home puter),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知识经济(the knowledge economy)等。
  2.直译加音译
  有些词语汉文化色彩浓厚,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来翻译,用其他词又难以体现其鲜明的色彩。在处理这类词语时,可用直译加音译,或音译,如炒面(chow mein),功夫(kungfu),气功(qigong),麻将(mah-jiang),抄手(chaoshou),中关村高科技园(Zhongguanchun High―Tech zone)等。
  3.直译加解释
  在我国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出现了不少的新词语、新提法,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如直译,外国人很难理解,但在直译的基础上,再加适当说明,是行之有效的,如:“和平演变”,经历了多年政治生活的人都能比较全面地理解其全部含义,但直译文peaceful evolution不是所有的外国读者都能充分理解其意,如译为peaceful evolution towards capitalism,更便于普通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