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健词:司空图《诗品》诗歌理论
论文摘要:司空图的理想诗境就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是整部(诗品》的实质,是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这不仅从(诗品》的各品中体现出来,而且也从司空图的其他诗歌理论中也可见出。
晚唐司空图的《诗品》,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和古典文论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地位十分重要。由于《诗品》是以诗的形式论诗,确有些扑朔迷离,令人难以琢磨。如果认为《诗品》解也难,说之也难,那也不过分的。但是,如果不去做求实地研究,武断地将《诗品》斥之为“唯心主义的神秘论”、“故弄玄虚的无稽之谈”,那就不是务实的科学研究的态度了。
我们认为,司空图的理想诗境就是“超以象外,得起环中”。这种诗境理想,是整部《诗品》的实质,是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
首先,司空图在《诗品》中标举不同诗歌风格的同时,都包含着一种对“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个诗境理想的追求。《诗品》的第一品《雄浑》,在探讨“体”与“用”、“雄”与“浑”的关系时,就明确地提出了“超以象外,得起环中”的诗境理想:“……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起环中。持之无疆,来之无穷”。在这以后的各品中,从意蕴上讲,都有不同程度地渗透。这里解释了“超以象外,得起环中”的含义。本义上的“象外”,指迹象之外;本义上的“环中”,喻空虚之处。《庄子・齐物论》中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以即门上的转轴,一旦进人了门框的环中,便能旋转自如。郭绍虞先生说:一方面超乎迹象之外,纯以空运:一方面适得环中之妙,仍不失乎其中,这即是所谓‘返虚人浑’。返虚人浑,也就‘自然成雄’,所以不能虚也就不能浑,不能浑也就不能雄。”从清人孙联奎陈述中可知“超以象外,得起环中”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只有“超以象外”,才能“得起环中”,犹如“再擒再纵”,是为了让人“服德服威”。而是就创作过程来说,作者既要着眼于“象”的描绘,如“画山水亭屋”,又不能局限于“象”的本身,如“未画山水主人”,居实趋虚,得其环中之妙:对于欣赏过程来说,欣赏者可以通过有限的形象,去发挥联想,驰骋想象,“知亭屋中必有主人也”,从而,才能领会诗人的寄寓在有限形象中的无穷之象和无尽之意。
司空图在他的诗论中,是以“超以象外,得起环中”的诗境理想为鸽的,来标举不同风格的。正因为有了它,《诗品》中各具特色、摇曳多姿的诗品,才能组成一个既丰富多彩又能融会贯通的有机整体。
《冲淡》品是以蕙风作比喻,在人的可感与不可感之间,“往再在衣”,无贬人肌骨之刺激,却能周身清爽舒适。通过这个生动的比喻,说明“冲淡”是一种不即不离的冲和、舒缓的“韵外之致”,不是那种范山模水者可以得到的,是“采奇于象外”,而非“言内篇中之可求”。《含蓄》品中“语不涉己,若不堪优”,意即前句说语意不露迹象,好似与己无关;后句是讲本无可优,而心中之郁结,则常若不胜优的样子。诚然,作者抒情写意,贵在委婉蕴藉。《形容》品中,也是说“形容”,不是极力追求就能得到的,须是不即不离,旨在苗合默契。不然,就会事与愿违。贵就贵在“离形得似”。“离形”即不求貌合、神离;“得似”,是得到神似,形不一定似。如此,才是司空图推崇的“形容”高手!这样一种追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诗境理想,还体现在《自然》、《飘逸》诗品中,甚至在与《冲淡》、《自然》相去甚远的《纤浓》、《绮丽》和《劲健》诗品中。例如,在《纤浓》中,也讲求真骨,而非俗艳。司空图认为,在“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描绘中,强调意与辞要并举,在形象之外传达“如将不尽,与古为新”的清秀之韵。这远不是那些锦乡的作品所能比拟的。可见,《诗品》在整体上确实蕴含着司空图的诗境理想,而不仅仅是一品两品就能囊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