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古代文学>畏缩的心态――浅析王闾运诗歌理论心得(一)

畏缩的心态――浅析王闾运诗歌理论心得(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通过对杜甫与王阊运的对比分析,来揭示王闾运诗歌理论所反映出的末世文人的畏缩心态以及他的这种畏缩的心态给他的文学创作所带来致命性的硬伤,并通过分析来揭示一些文学发展的规律,从而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恢宏;畏缩
  王闾运(1833年-1916年).湖南湘潭人,字壬秋,号湘绮。他一生着术颇丰,着有湘军志)、湘绮楼日记)、湘绮楼文集>等书籍,门人辑其诗文为湘绮楼文集>。
  “五言至上,魏晋顶峰”(湘绮楼文集・论诗法――答唐凤廷问>)这是王闽运的诗歌理论主张,“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句))这是杜甫读自己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一个是对魏晋五言诗的一味摹拟,不敢越雷池一步;一个是博采众长,批判的吸收;一个是视野狭隘,一成不变;一个是心胸开阔,突出创新:一个是默默无闻被后世所遗忘的晚清遗老,一个是名声卓著为后世所敬仰的诗坛名人。为什么两者会有如此大的分别呢?
  这与两人所处的时代有关。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都非常强大,文化经济都非常繁荣的一个时代,后人常常把强盛繁荣的唐代,与汉代并列,称之为“汉唐盛世”。唐朝显示了盛世所应该有的气象,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政策,使得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对于少数民族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一视华夷,使得中华民族得以空前的融合。并且,这时妇女也得到了较高的的地位,男女较为平等。这都代表了唐王朝开放和大气的一面,这同时也造就了唐代士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不少人都有建功立业、开疆扩土的冲动,都有努力王事马革裹尸还的英雄风范。他们自豪,他们狂傲,他们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这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越”。这里有“万里不惜死,一朝的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的高适,也有“丈夫三十为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碛山西馆))的岑参,还有“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的祖咏。在这种情况下,杜甫,深受现实主义影响的杜甫也有了“致君尧舜上”(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自比稷、契的雄心壮志。唐代人的恢宏的胸怀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的心态,就决定了杜甫能够很好地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中优秀的一面。正是由于这种恢宏的心态,才能使杜甫能够平心静气地去审视六朝诗,从而提出了“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的正确主张,把批判、扬弃和学习、继承结合起来:正是由于这种恢宏的心态,才能使杜甫从实践上虚怀若谷地向古往今来的各种诗歌,各个诗人学习,转移多师,从而全面地继承了诗歌遗产,创作了古今体势兼备的大量优秀诗篇。
  元稹说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元稹集・杜君墓系铭序);又说杜甫“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元稹集・杜君墓系铭序>)。正是由于恢宏的心态,才能使杜甫从思想上认识到古人有古人的建树,今人有今人的成就,都应该虚心地学习,也就是他所谓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旬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他驳斥了当时众多批评家对王杨卢骆诗歌的批评,明确地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杜甫戏为六绝旬>),认为他们的诗歌是适应当时的诗歌韵律而产生的,是诗歌发展的必然的趋势,人们不应该去指责他们,杜甫告戒那些无知的人们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杜甫的恢宏的心态决定了他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将这些正确的认识付诸实践。
  而清代统治者至始至终都在强调它是少数民族政权。满汉不许通婚,八旗子弟等等,这是为了保证皇族的纯种血统,也是为了炫耀一下狭隘的民族优越心理。清朝统治者对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大兴文字狱,严密控制社会思想,极力消除人们(尤其是汉族的知识分子)的反清意识,以便于在思想愚弄和钳制人们,这种思想控制造成了清代士人们如龚自珍所说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龚自珍咏史))的局面,知识分子都很害怕谈论国家政事,惟恐惹祸上身,并且举报之风盛行,使得文人们形成了畏缩、郁闷的心态,不敢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影响整个清代的文学创作。心中的害怕,使得清代文人们皓首穷经,不闻世事,造成内心的封闭和看问题的视野狭隘,心胸不开阔,没有远大的眼光,例如干嘉学派就是一例。在对外上,清王朝更是采取了著名的以至于后来造成我们被动挨打局面的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使得清代士人们本来已经狭隘的视野更加狭隘,使得清代士人们不能及时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新动向,不能很好及时地与世界沟通,使得人们的思想局限于一国之内,很难拓展自己的眼光,认识不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和自己的短处,从而造成了夜郎自大的天朝上国的思想,这其实就是畏缩心态的反面表现。

  思想上的钳制和与外界的于世隔绝,使得清代士人们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心态失横。清人的心态也逐步畏缩起来,不想了解天朝上国以外的事情,这又能怎样去拓宽人的视野,开阔人的心胸呢?而鸦片战争,小小的日本也能战胜中国,外国人的坚船利炮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形势。最有名的莫过于清朝的外交大臣绮缮在参观外国一艘军舰是,看到外国军舰的巨大威力时,吓得面容失色,在外国人面前畏畏缩缩起来,失去了一个大国外交家所应有的仪态风范。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清代一般士人们的畏缩心态了。
  畏缩心态最明显的就是不愿承认现实。王闽运不敢正视新事物,害怕新事物。对待事物态度上失去了原有的平和的心态,没有开阔的胸怀去承认比自己好的事物,对新事物是一概地否定。在面对近代史上的一切进步思潮时,都是持反对的态度,甚至是仇视一切不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新事物,认为封建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没有比这更好的制度了。对一些有识之士,他更是无端的咒骂。他骂魏源、龚自珍是“无病呻吟”,就连洋务运动和改革学制的无关痛痒的小事情,他也认为是“徒事铺张”,毫无意义等等。面对新事物时的痛苦愤恨或是装作若无其事、不以为然,其实这都是畏缩心态的表现。这种畏缩心态反映在文学理论上,便是对自己所处时代文学的充分不自信。并不是说复古就是对自己所处时代文学的不自信,而是不相信文学是向前发展的,文学的繁荣并不是一两代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好几代甚至是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要有为他人做嫁衣的牺牲精神,以自己文学创作经验提醒后人,使他们逐渐掌握到文学内部的规律,使其创作出更好的文学作品,从而促使文学繁荣的尽快到来。既然已经对自己所处文学丧失信心,那么就只有去刻意摹拟古人的作品,如果真是能把自己所处时代真实现实想联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如果是不顾时代的具体情况而去生搬硬套,那将是文学中的逆流,是很不利于文学自身的发展的。要相信一代之有一代的文学,不会因为古人而自卑,也不会为一时文学的停滞不前而心灰意冷,这才是对自己所处时代文学应有的心态。文学发展有其自身内部的规律,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是需要好几个时代的酝酿积淀才能形成的,是靠群体的努力换来的,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
  王国维在宋远戏曲考)的序里面就明确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这是对历代文学复古的正确认识。复古的目的并不是恢复到古代,而是树立自己所处时代之文学。而要有此种之认识,就必须要有一个恢宏的心态和开阔的心胸。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站的高望的远。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对古人的文化遗产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什么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知道什么是应该批判和扬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