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古代文学>试论清初韶州诗人廖燕的竹枝词(一)

试论清初韶州诗人廖燕的竹枝词(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廖燕竹枝词诗歌风格
  论文摘要:清初韶州诗人廖燕的竹枝词活泼明快、朴实自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貌,这对于了解清初岭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和竹枝词的流传情况多有助益,通过对他的竹枝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可以揭示廖燕诗歌自觉向民歌学习、诗歌风格中质朴自然的艺术渊源。
  竹枝词,最初为广泛流传于四川东部及湖北西部沿江一带,古称“竹枝”、“竹枝子”、“竹枝歌”、“竹枝曲”和“巴渝曲”,是一种为下层民众所喜爱的歌曲形式。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一云:“竹枝词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刘禹锡在建平(今夔州地区一带)做官时,经常到乡中观看百姓用鼓、笛伴奏,边跳边唱竹枝词的游乐活动,且还学会了演唱。自居易《忆梦得诗》云:“几时红烛下,听唱‘竹枝词’。”自注:“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竹枝词始于何时今已难考。据前人的记载与推测,其源当在唐代以前。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十九“中唐”指出:“梦得七言绝有《竹枝词》,其源出于六朝《子夜》等歌……”清人王文浩《苏诗编注集成》卷一注《竹枝歌》中云:“自唐以前已有之,故方密之以为起于晋也。”自居易《听芦管》诗云:“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又据冯贽《云仙杂记》:“张旭醉后唱《竹枝曲》,反复必至九回乃止。”可见此种民歌在盛唐时已流行,起源必在此前。
  唐朝诗人的诗作中已屡屡提到竹枝词。如中唐诗人顾况《子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有“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稍晚的张籍《送枝江刘名府》有“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自居易《竹枝词》有:“‘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都提及竹枝词在中唐民间流行的盛况,也表明文人对竹枝词的关注,并开始了对这种新型诗体的借鉴和尝试。而郭茂倩更把唐代顾况视为写作竹枝词的第一人。顾况《竹枝词》日:“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民间的竹枝词多为“歌咏风土之作,而中间杂以男女狎亵之语”,而顾况所作,其词较雅,且多用典,已显示出鲜明的文人色彩。文人竹枝词既基于诗人的主体意识活动,即所谓“感于事,动于隋”,又汲取了民歌刚健清新、委婉含蓄、通俗明快的风格,从而显示出华美、隽永、流畅的气韵。可以说,文人竹枝词与民间“竹枝”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是继承,又有升华。关于文人竹枝词的首创者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竹枝词从民间转化为文人的有意创作,是许多作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竹枝词的体式有七言二句、七言四句、五言四句三种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七言四句体,类似于古典诗词的七言绝句,但韵律并不严格,语词讲求明决流畅,内容以记述风土习俗为主。文人创作的竹枝词,无论构思立意、词句锤炼还是音韵修饰,都很注意从民歌中汲取营养,同时也滤掉了其中粗鄙芜杂的残渣,从而使其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提高,以至升华,成为一种吟咏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的诗体。元代以后直至明清,一直在文人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创作数量蔚为壮观。
  清初韶州诗人廖燕的《二十七松堂集》卷十“七绝”类内有《曲江竹枝词》十三首,《羊城竹枝词》六首,《珠江杂诗》三首,《渔家竹枝词》三首,此外《羊城歌》和《渔家曲》各一首,“七古”类中《曲江曲》一首,虽未冠名竹枝词,但显然也属此体。这样,廖燕《二十七松堂集》中的竹枝词有二十八首,在清代诗人中是此类体裁创作较多的一位。雷梦水主编的《中华竹枝词》选录唐代以来作品两万余首,而廖燕之作却一篇未收,实在是一种缺陷。廖燕的竹枝词写得活泼明快,朴实自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貌,对于了解清初岭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和竹枝词的流传情况多有助益,此外,还可借此了解廖燕诗歌自觉向民歌学习、诗歌风格朴质自然的艺术渊源。
  廖燕竹枝词反映了非常丰富的生活内容,总体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表达男女情爱
  廖燕竹枝词在内容上多写男女之情,几乎占了作品总数的一半。这与民歌竹枝词的内容特点较为接近。如《曲江竹枝词》其一:“遇仙桥下水澄鲜,遇仙桥上路通天。谁信神仙容易遇,遇郎难似遇神仙。”遇仙桥为武水上的一座浮桥,诗以女子口吻写成。以桥的名字“遇仙”为想像的起点,由遇仙之难来比附遇郎之难,表达主人公对美满爱情的渴望,构思十分巧妙。
  廖燕诗中其他表现爱情主题的竹枝词,也一律以女子的口吻写成,这是中国古代民歌的常用手法。古人婚姻受制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之出身门第和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爱情悲剧时有发生。此外,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使女子遭受的压制和迫害更为严重,因而女子对幸福爱情的渴望就更殷切、更真挚;其过程也更艰辛,更感人。同时,女子温柔情感对爱情的细腻体验,更适合把刻骨铭心的爱与恨表现得酣畅淋漓、感人肺腑。廖燕竹枝词对爱情生活的表现主要有:
  1.表现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和热爱。廖燕这类作品往往截取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场景,攫取其中独特的诗歌意象,稍加点缀,就能很好地传达出诗中人物的真挚感情。蕴藉隽永,意味悠长。如《曲江竹枝词》之七:“未晓鸡声已屡催,送郎常起五更时。鸡冠罚作山头石,省得人间早别离。”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是:心上人一大早要离家远行,临行前夜自然是情意绵绵,互诉衷肠。他们多么希望这一夜能永无尽头,好让这甜蜜的相聚直到永远。听到这阵阵报晓的鸡鸣,知道分别的时刻就要到来,不由让人顿生懊恼,真希望罚这雄鸡化作山头的石头,让离别的时刻不要来得这样早。这首诗的诗意与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中的“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瞑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可谓是异曲同工。
  此外如《羊城竹枝词》六首中的两首:“荔枝沁肺便成疴,蒲节长生恐是讹。自爱和灰连叶嚼,为郎常是醉心多。(其一)/江树青青江草齐,留人涧里阿郎迷。凭谁学得移山术,截断江流不到西。(其二)”,前首写思念意中人以至意乱情迷也毫不为意;后一首甚至想像能移动大山阻断情郎远去的路途。都写得情真意切,惊心动魄。
  2.表现女子对幸福爱情的向往。由于封建社会女子受礼教束缚和压迫,她们不敢直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在诗歌中描写女子的这种正当的要求,往往采用曲折含蓄的手法进行表现。如《珠江杂诗》三首中的两首:“摸鱼歌发小婵娟,一韵悠扬彻九天。歌到关情声咽处,低头尖指乱调弦。(其二)/盈盈粤女弄潮归,手挽船牵系庙门。行人庙中朝上拜,暗将心事祝天妃。(其三)”前首写一位妙龄少女手拨琴弦在弹唱,声音悠扬悦耳,传出很远很远,正当人们都为这甜美的歌声所陶醉时,少女却突然被触动了心事,声音哽咽,唱不下去了,忙低下头来,纤纤玉指在琴弦上忙乱地调拨,以掩饰自己的失态。女孩子的心事是什么,一切尽在这不言之中。后首写渔家女弄潮回来,走入庙中拜祝天神,是什么神灵使她如此虔诚?原来她要把内心的秘密,默默地向那掌管人间爱情的“天妃”倾诉。两首诗的感情,都非常的含蓄、细腻。
  再如《羊城竹枝词》之五:“采青时近甚繁华,几处弓鞋趁月斜。同伴不知心底事,怪奴只采合欢花。”把女孩子内心最为隐秘的情感以白描的手法表现出来,既诙谐明快,又不显得唐突浅俗。从几首诗艺术手法来看,基本上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但作者却善于捕捉到那最为动人心弦的一瞬间,把诗歌所要表达的核心的思想情感用最为简洁生动的画面传达出来。诗中女主人公的举动,既表现了年轻女子多情善感的共同特点,又突出了人物各自特定的性格和身份,完全是情感的自然表露,绝无雕饰造作。
  3.表现女子在爱情上的矜持和严肃,以及对负心者的幽怨之情。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往往被视为男子的附庸和玩物,因此,女子在对待爱情上,既有青春少女“怀春”的热烈情感,但严格的社会规范的禁束和世俗对女子的偏见又使她们不得不在爱情上表现得更为理智。如《曲江竹枝词》十二:“妾住武溪溪水傍,万杆烟雨覆村庄。郎来取竹休伤笋,留待他时宿凤凰。”诗歌表现了一位柔弱善良的少女,在与心上人相会之时,委婉拒绝男子的轻薄,并以来日成就美满姻缘相规劝和勉励,对女孩子内心复杂心曲的展示可谓惟妙惟肖,淡泊之句中深含着万般柔情,读来令人感动。诗歌以比兴手法写成,显得婉转含蓄,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哀怨。再如《羊城竹枝词》之三:“小舟重载力能任,海水谁能测浅深。学得神仙犹化石,阿郎宁不变初心。”表现痴情女对负心汉的埋怨,虽然话语充满哀怨愤怒,但却掩饰不住她温柔痴情的性格。
  4.描写女孩子不愿听从“媒妁之言”,希望通过自主的恋爱获得爱情的。如《曲江竹枝词》之二:“谁家女儿肯通风,不信媒人信命宫。浈水由来合武水,莲花原只对芙蓉。”而《曲江竹枝词》之九则想像更为奇特,“虚传韶石秀参天,远望回龙亦蠢然。闻得郎从山下去,回龙原不敢回船。”由于无法阻止心上人的离去,甚至迁怒于回龙山不能够挽留那远去的客船,以至那美丽的回龙山的景色,在这位女子看来也显得“蠢然”。
  此外,还有表现恋爱中的男女情感波折的,如《珠江杂诗》三首之一:“荔阴覆屋傍清渠,藤髻信梳十五余。同坐莲舟娇不语,口中红唾污郎裾。”表现情窦初开的情侣,因闹矛盾互不理睬,女孩子撒娇耍赖的举动,令人忍俊不禁。人物形象也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