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古代文学>关于从我国古代待论家的用语看形象性概念的特点(一)

关于从我国古代待论家的用语看形象性概念的特点(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寒 瘦 形象性概念 诗歌风格论
  [论文摘要]我国古代的诗评家们,在评论诗人的艺术风格时,往往使用诸如寒、瘦、雄浑、绮丽、婉约、清新之类的概念。诗论家为何要运用这些形象性概念评论诗的风格?他们的语言思维过程到底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特点?本文涉及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并把它限制在这个范围内。
  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提到:“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以“寒…瘦”论孟郊和贾岛的艺术风格,遂成千古定评。“寒”,当然也可作穷窘解,但显然苏轼指的是整个诗的风貌的“寒”。
  “寒”是一种诉诸视觉的形状。有谁感到过寒的诗和看见过瘦的诗呢?没有。以此索解,了无蹊径。但它确实又是可感又具体的,它触发我们的想象,引起我们的美感联想。在我们想象中,会呈现盂郊和贾岛的诗的某些画面、某种境界的美,然后惊异地感到,用“寒…‘瘦”来描述这种画面和境界所体现的美,实在是再恰当也不过。那我们就从“郊寒岛瘦”开始解剖这个语言现象。“寒”,显然不仅仅指诗的内容多写穷苦生涯,“瘦”,也不只是指缺乏辞采,而是指诗的整个风貌,指表现诗的风貌的一种意境的美的类型。
  苏轼没有对“郊寒岛瘦”作明确的说明,但从他的两首《读孟郊诗》中,可以看到他对“郊寒”的或一所指。诗是“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如煮彭鲲,竟日嚼空螯。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人生如朝露,日夜火烧膏,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在诗中他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孟郊的诗:有如清水浅流,明沏而湍急;又如小鱼、彭觊,虽有滋味而乏丰腴膏肉;复如寒虫鸣号,给人以萧索之感。这三个比喻,都没有明确的界说。小鱼、彭觊之比,似指诗的内容不够丰满;清水激湍之喻,似指境界之清冷急促;而寒虫悲呜之形容,则似指郊诗感情基调之悲苦凄凉。显然这是苏轼对孟郊诗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以一系列的联想出现的。每一个联想,虽可能由于诗的某一风格因素所引发,但其实又是对于诗的整个风貌的印象。大概就是由这一个个的印象造成一种“清冷”的总印象,也就是他所说的“要当斗僧清”的“清”。从“清冷”,又进一步转移,产生“寒”的感觉。
  我们可再证以其它人的论述。对盂郊诗的风格特色有这种感觉的人还不少。例如,贾岛在《投孟郊》诗中,提到“容飘清冷余,自蕴襟抱中”。…他注意到孟郊诗的清冷意境,并指出这种清冷意境与他的襟抱有关。
  欧阳修说:“堪笑区区郊与岛,萤飞露湿吟秋草。”‘萤飞露湿吟秋草”这样的境界给人的感觉是“清冷”。用这样的意境来说明盂郊与贾岛的诗的风格,显然也出于联想。范唏文更引孟郊的《长安道》说他的诗“气促而词苦”。所谓“气促而词苦”,主要也指感情基调的悲苦凄凉。这种情调给人的感觉,当然也是“清冷”。
  张戒说郊诗“寒苦”。魏泰说郊诗“寒涩穷僻”,…意思都相近,都指郊诗给人的悲苦凄凉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感情上和清冷是相通的,与苏轼的所谓“寒”,也很相近。这些都足以从不同方面证明,“寒”这个字,是指诗的一种清冷的意境的美,是指由这种清冷的意境引起诗评家们的感情共鸣,触发他们的美感联想而产生的一种清冷凄凉的“寒”的感觉。它是可感的具体的。至于“瘦”,当然也和“寒”一样,是由诗的意境触发诗评家们的联想,而产生一种“瘦”的形象感觉。苏轼没有进一步论述贾岛的诗,不过,从他对“郊寒”的概括方法可证明这一点。
  读贾岛诗,会感到他的诗内容不丰满,想象不丰富,境界狭窄,虽也有少数诗篇如《剑客》慷慨激昂,但大多数诗篇感情清冷,表现着寂寞孤独的情怀,如《秋暮》:“北门杨柳叶,不觉已缤纷。值鹤因临水,迎僧忽背云。白须相并出。暗泪两行分。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全诗境界是迫促狭窄的,想象并没起飞,只写得垂泪苦吟的诗人独立于秋日之中,连周围景物也寥寥无几,引不起读者对诗的意境的丰富联想。

  贾岛的诗,寂寞孤独的情绪是很突出的,像有名的《题李凝幽居》那样表现孤寂冷落感情基调的诗所在皆是。不丰满,狭窄,寂寞冷落,使他的作品给人造成单薄、孤寂的感觉。从这种感觉再联想到瘦削,产生属于体积的“瘦”的感觉。
  我们还可证以其他人的评价。欧阳修说贾岛“枯寂气味形之于诗句”。陆时雍说贾岛的诗“气韵自孤寂。”气味和气韵,都指诗的意境所蕴含的色彩、气氛、情思。说他的诗气味、气韵枯寂,就是说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枯槁冷落的诗的意境。枯寂,是“瘦”的另一种说法,不过,“瘦”侧重于从神上说,枯寂侧重于从韵味上说罢了。无疑,“瘦”也是指一种类型的意境的美,同样是可感而具体的。
  从以上简略的解剖中,我们可看到,“寒…‘瘦”所描述的,是诗的境界的美的类型。它是可感的,具体的,传神的。它建立在我们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诉诸于我们的想象。触发我们的美感联想,而非建立在概念、分析、推理、判断的基础上,引发我们去进行理性的思辨。
  评论诗歌风格的许多用语,如雄浑、飘逸、清远等,都有这样的特点,它们不同于义界明确,高度抽象的科学概念。为论述方便,我们姑且给它们一个名字,称之为“形象性概念”。
  从对“寒”“瘦”的分析中,我们可看到,这类概念文字产生的过程没有离开情感与灵感。为更清楚地说明这个思维过程,我们不妨来看看司空图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的解释。司空图把用以描述不同风格的形象性概念,看作是某种意境类型的传神体现。例如,他描述“纤幅”这种风格――采采流水,莲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这是两个美的境界,头一个境界:明丽的流水,茂盛的春天。首先把我们引进明媚的春光中,我们仿佛看到明亮的阳光在微波上跳跃,绿草如茵;仿佛闻得到沁人心脾的春的气息,给人以鲜明的色彩,舒畅的感觉。接着,他又把我们带进幽静的春的lll谷中,让我们进一步领略这种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然而又是细腻的美。他在万绿丛中缀以红妆,让美人在春光澹荡的山谷中时而出现。他认为这就是“纤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