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联合的“科研与教学一体化模型”研究和实践(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详细描述了基于校企联合背景下的科研与教学一体化模型,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实际状况提出创新思路。并从各方面讨论了此模型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科研体制、教学思想、教学质量、成果建设方面建设和改革的功能与作用。从实践教学角度深入论证了一体化模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企联合科研与教学一体化模型资源共享建设与改革调研与论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实际实践应用能力差。高校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相分离,所具有的大多是间接经验,缺乏直接经验,教师的理论脱离实际,直接导致学生的理论脱离实际,没有对科研工作深化和总结进而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上,照本宣科,教学质量直接受到影响,这种状况亟待解决。在校企联合背景下,通过科研与教学一体化模型的建立和实施,能够解决科研与教学分离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一、“科研与教学一体化模型”概要描述
自主创新的主导在国家,但落实到实处,就是企业和高校。〔1〕在校企联合背景下,经过校企双方高层决策确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各学科专业团队根据自身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基于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展开双方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深入交流。高校科研与教学团队根据自身的技术与资源优势深入企业,与企业相关专业技术团队进行定期对接,形成成果技术汇报和工程技术问题研讨,调研获取企业人才和技术需求,经双方论证形成专业技术专题,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基础科研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方向。在基础科研方面从理论和方法上形成优势,指导技术应用研究。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体系并随时更新。同时将企业各种技术需求分解成各层次创新技术课题,设立创新基金,建立创新协会,开展开放性创新实践活动,建立师生滚动合作团队,运用传帮带机制,不断在专题上深化研究,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格式化、模块化建设,在成果建设保障体系下推进阶段性和标志性成果建设。基础科研成果将推进高校学术建设,应用科研成果将推进校企双方的技术合作,从而成型合作双赢局面。科研与教学一体化模型如图1所示。
二、科研与教学一体化模式在几方面建设和改革的功能和作用
1.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我国高校旧的教学体系一直沿用原苏联的专业体系和方法,课程繁多。内容庞杂、陈旧。过于专业性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难以满足社会实时的需要。〔2〕在校企联合背景下,随着科研与教学一体化工作的开展,教学、科研和业界各方信息得到适时的反馈,教学体系也开始得到改观,可以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率先实施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注重方法与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行一体化宽口径教学。教改的总体思想是压缩陈旧的专业课程设置,去掉过时的内容,补充最新的科研成果,加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着重强调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一些典型工业背景下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为实例,讲述其创造性特点与实质,启发学生掌握其实质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求,进而开拓学生视野,教育学生去思索、求创新,从而提高对学生潜在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教学计划,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实践锻炼,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一体化中接触和了解到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沿情况。通过校企联合的合作方式,获得最新的专业技术需求,作为教学和科研的追踪方向,将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创造机会深入企业参与调研和项目,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讲课更为生动活泼,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使这些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与实际工程背景结合,建立科研和教学成果。
2.促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才能保证教育质量和学习质量。〔3〕因此,在实施科研与教学一体化教育时,必须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放在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同等重要的地位。〔4〕以往的教学,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只是接受体,只是单方面的传递,反馈信息不多,由于老师的“权威性”,导致课堂里普遍的一言堂。必须通过观念的转变,从单项传递到双向交流,互动式教学必须大力倡导。同时,需要开启开放式教学,以往的死记硬背方式,面对问题唯有标准答案,如今,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中,工程问题千变万化,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种解决方法,不同经验和经历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必须采取开放的态度,百花齐放,集众人之智慧,同一个问题会得到众多的解决方法。
3.加快科研体制改革进程
校企联合背景下,一体化模型可以通过科研促进和带动教学,推动科技成果的建设和商品化、市场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一体化的建设使科研和教学无从分开,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大大提升,科研的质量由于人才的质量提升大大加快,专题技术的研发能力和转化能力自然加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校企联合工程的推进、双向交流的深入、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高校的解决技术问题能力的提升,将大大促进这一循环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