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
论文摘要:加强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当前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到位、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和工作内容不到位等诸多不足。加强全程化建设、全员化建设、专业化建设、人本化建设和科学化建设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随着高校大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规格和社会需求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大学生择业趋于复杂化,学生择业中遇到的问题增多,大学生迫切需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日趋明显,内容也日趋丰富。
一、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其顺利就业,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高校自身发展和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一)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体现了高校对社会负责,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国际国内大背景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举措。高校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江苏省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2006年江苏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有28.6万人,这和当年全省预计需求的19.68万名应届生总数相差较大,即便考虑到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出国,选择外省就业、支援西部地区等因素,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很大。大学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是每个毕业生家庭和个人的愿望,特别是那些经济困难家庭,孩子的顺利就业已成为一个家庭的希望。因此,通过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国内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竞争将更加直接,国内各高校围绕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主要指标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一次性就业率”成为考察一所高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优劣的主要指标,而就业情况又反过来影响一所高校的社会声誉,影响其招生情况,从一定程度上讲,只有出口“畅”,才有人口“旺”,大学生就业工作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就要求高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就业指导可以帮助高校了解和掌握社会上需要什么层次和什么专业的人才及社会的需求量,使学校能够按需招生、按需培养,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就业导向,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是合理配置高层次人才资源和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及文化等方面能否健康发展,盲目择业将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高校毕业生分配正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中初始的也是重要的环节。科学的就业指导可以促进社会需要和大学生就业的合理化。由于受计划经济条件下“包分配”依赖思想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还认为就业主要由学校安排,部分学生还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没有认识到当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机制下的就业买方市场。就业指导可以促使大学生尽早对社会形成准确的认识,继而相应地在心理、观念、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帮助和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我,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设计,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达到人、职匹配,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当前,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普遍比较重视,但部分高校也存在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培训等方面投入不足的情况。
(一)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就业指导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事,认为就业政策改革后,学生自主择业,就业问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校可以放任不管。主要表现为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支持等方面尚不能满足需要,存在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指导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的事的现象,没有形成就业指导工作的合力,缺乏充足的经费和必要的专职人员队伍.缺少对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培训,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正常开展。还有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功能定位认识不足,认为就业指导仅仅是为毕业生择业提供就业信息、讲解择业技巧,而忽视了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到位
一是机构设置不到位。在传统“包”分配就业制度下,高校承担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部门是高校的学生工作处等,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后,各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或招生就业处等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机构,虽然机构名称、工作性质改变了,但机构的主要职能和人员配备并没有产生多大变化。二是人员配备不到位。就业指导队伍仍然是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套人马多块牌子,没有专职就业指导队伍。三是专业培训不到位。就业指导工作专业性很强,要求就业指导人员掌握或熟悉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规划与设计等相关专业知识。由于没有接受专业培训,同时,也因为一人多岗,时间、精力不足等原因,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水平不高,取得各级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在理论知识、就业观念,特别是就业市场化、社会化知识等方面比较缺乏。四是场地、设备、资金保证不到位。
(三)就业指导工作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和工作内容不到位
一是服务对象覆盖面偏窄。服务对象主要是毕业班学生,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安排在高年级进行,指导的对象集中于毕业班和大三学生,而在低年级开展就业指导的高校较少。二是工作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就业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就业政策宣传、择业技巧指导和就业信息发布、办理毕业离校手续上,而在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比较缺乏。就业指导方式主要局限在举办就业讲座和报告会、学校双选会、毕业生个别咨询等形式。
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服务
高校要切实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人本化、科学化建设,不仅要为学生的择业提供帮助,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学生充分就业,而且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兼顾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尽早规划职业生涯,使学生能够充分合理地就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一)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建设
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的对象应该从集中于高年级和毕业班学生扩展到面向全体学生,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拓宽就业指导途径,要逐步建立起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业指导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按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使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及时应对社会变化和需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