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破鞋”--王小波《黄金时代》人物形象分析(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叙述了文革时期一个女医生陈清扬的情爱经历,并且塑造了陈清扬这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有着荒诞遭遇的、不畏流言蜚语和专制镇压、勇敢地追求性爱的中国妇女形象。从分析"破鞋"入手来解读女主人公陈清扬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文革时代对人们自由、尊严和权利的摧残,以及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小说刚开篇,王小波就塞给了读者一个"破鞋"。
《黄金时代》中的女主人公陈清扬丈夫入狱,她一直安分守己,从未偷汉,可是所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破鞋"。 "王二"(作者以第一人称面目出现的"我")从事实和从逻辑上反复推断,都证明陈清扬是"破鞋"的说法不能成立。出人意料的是,小说第一段末尾却提出一个悖论,"但是我偏说,陈清扬就是破鞋,而且这一点毋庸置疑。"(1)──笔者认为,这句话可以看作解读《黄金时代》的一把钥匙。
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破鞋"
"破鞋"在小说第一章的第一段反复就出现了7次,作者是有深意的。什么叫破鞋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破鞋】指乱搞男女关系的女人。"(2)很显然,这是个不雅的词,而且带着贬义。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中都会有比较粗俗的词汇,所以拿"破鞋"一词的出现来论证中国人的刻薄恶毒还不够充分,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有上千年文明传统的"礼仪之邦"在道德方面上的禁忌──男女关系是不能乱搞的。如果乱搞,男方大多会被人称作"风流",而女人就多半被指责为"淫荡",换成俗语就是"破鞋",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并没有与"破鞋"相对应的词语安在男人身上。陈清扬被所有的人称为"破鞋",就算果真有此事发生,"乱搞"关系的男方却免于舆论的压力,因此,身为女性,陈清扬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局面。
《黄金时代》第一段就这样写的:"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就在我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山下十四队,她在山上十五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是不是破鞋的问题。" 通过平平淡淡的几句话,王小波交待了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还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文革时期。所谓文革,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个时期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但社会对思想的控制却空前严格,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不到法制的保障,个体的一切行为都得为集体负责,年青人谈恋爱都要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如果有人在这个年代出现"生活作风"问题,那就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神话的亵渎,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了,而且还意味着个体脱离了集体要求的整齐划一的步调,意味着对集体威权的蔑视和反抗。在习惯于把小事情"上纲上线"的年代,"乱搞男女关系"一旦被人揭发,后果不堪设想,王二和陈清扬后来果真没有逃过受批斗的劫难。王二在"交待材料"中出现了"非法性交"的字眼,这个荒唐的词汇折射了当时社会氛围的严酷。总之,在文革时期,陈清扬是不能做"破鞋"的。
一个丈夫入狱、孤独无助的女人,能在文革时期平平安安地过活下去已经殊为不易,"现在大家都管她叫破鞋,弄得她魂不守舍,几乎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陈清扬面临的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破鞋"。
作为一个清白无辜的人,陈清扬的委屈和压力不言而喻。她需要讨个说法,可是没有人告诉她为什么。陈清扬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一个陌生人身上。"倒退二十年,想象我和陈清扬讨论破鞋问题时的情景。那时我面色焦黄,嘴唇干裂,上面沾了碎纸和烟丝,头发乱如败棕,身穿一件破军衣,上面好多破洞都是橡皮膏粘上的,跷着二郎腿,坐在木板床上,完全是一副流氓相。"他就是"王二"。陈清扬之所以找这样一个流氓相的男人讨论自己是不是破鞋的问题,是因为她别无选择──找她看病的男人其实没有病,他们不是去看大夫,而是去看"破鞋",只有王二例外。
"我的后腰上好像被猪八戒筑了两耙。不管腰疼真不真,光那些窟窿也能成为看医生的理由。这些窟窿使她产生一个希望,那就是也许能向我证明,她不是破鞋。"可惜王二并没有给陈清扬满意的答复,他一口咬定陈清扬就是破鞋,"而且这一点毋庸置疑。"陈清扬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破鞋"的帽子就这样结结实实地扣在陈清扬头上,这是一顶可怕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