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和谐价值取向(一)
详细内容
[摘要]发展和谐文化,文艺创作理应站在和谐文化建设前沿,在文艺实践中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创作灵魂的和谐价值取向,以审美方式认识和把握世界,正确处理时代文艺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完善创作和谐机理,激活创作灵感,发挥其特有功能,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文艺创作;和谐;价值取向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催人奋进、创建和谐美好生活的号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文艺创作,应当在文艺实践过程中确立和谐价值取向,发挥其特有功能,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文艺追求美,以审美方式认识和把握世界,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情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文艺永恒的创作主题和价值追求。古往今来,人们无不受到不同历史阶段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不断提升自身的情感,实现自我超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美在和谐”的理念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深入而走进千家万户心坎;文艺创作,必须本着和谐理念,从实践中华民族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去发展和谐文化。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向深入发展,科学进步日新月异,世界文化多元化日益突出,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不仅须加大物质产品对外输出,增强物质基础竞争能力,还要竟相输出理念、制度、创意等非物质产品,增强竞争实力,扩大竞争范围。现阶段,我国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文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敢于迎接挑战,创作出具有竞争力和号召力的优秀产品,推进和谐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同时,由于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经济的腾飞而高涨。然而,在文化生产领域却出现失衡现象,特别是农村文化产品缺失严重,一些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加上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也导致许多传统民间文化遗产面临消失。面对这些失衡现象,文艺工作者应当肩负起为广大人民群众输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精神食粮,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的重任,确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的社会目标以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树人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确证和感受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一)文艺工作者肩负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任,在其创作实践中就要确立和谐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化为文艺创作灵魂,指导创作审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的价值展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和谐文化。大力发展和谐文化,文艺工作者必须以社会主义和谐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去思考创作问题、解决创作实际矛盾,在和谐价值取向指导下,采取多样化创作方式,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创作重点,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体来说,文艺和谐创作,就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和谐理念的认知和运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和谐价值取向融入到文艺创作中去,以美的形象和审美方式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促进和谐理念的传播和应用,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在文艺实践中,我们倡导和谐的价值理念,是以社会运行状态的一种最高境界衡量创作水准,使创作得以最佳优化,而不是消除矛盾,在解决事物矛盾中和稀泥。现实生活中,和谐与不和谐始终是相伴而生、同时存在的。我们解决不和谐因素,是达到新的和谐;新的和谐又伴随着不和谐因素产生;社会就是不断克服不和谐因素而发展的。因此,文艺创作就要科学把握和谐的相对性,正确处理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以和谐价值理念为导向,创作出反映文艺多样性价值追求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二)文艺工作者肩负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任。就要正确处理时代文艺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对新时期文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正确处理时代文艺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使文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成为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现阶段,我国文艺多样化发展,体现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作品、表现社会意识思维的严谨作品和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通俗作品一同构成和谐文艺繁荣景象。文艺工作者就是要正确对待主旋律文艺、严谨文艺、通俗文艺等三者各自的性能和作用,将其有机统一在发展和谐文化当中,分清其时代音符的强弱,科学把握和谐文艺发展方向。主旋律文艺是体现国家意识形态的时代音符,雄踞主导平台,发出洪亮指导声响,但纯粹主旋律文艺教理性强,与百姓的理解接受水平有一定的脱钩,百姓实际接受效果较弱。严谨文艺,曲高而寡,难以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崇,也难以获得文化市场的认同,处于受冷落边缘,但其思想敏锐,逻辑严谨,具有时代风范。通俗文艺,娱乐性强,时尚机理遍及百姓生活,但世俗理念过重,往往影响百姓上进心。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对主旋律文艺、严谨文艺的创作潜移默化地融人通俗文艺创作当中,提升通俗文艺思想和艺术品位,大胆把三者推入经济市场中,以商品生产一流通一消费的模式来运作,彻底改变以往作家和读者、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启蒙和被启蒙的关系,确立作家和读者、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这种角色转换,其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也相应发生由文艺生产主体追求规定向文艺消费主体需求规定转型。创作主体的独立思考和艺术探索,必须认真考虑文艺消费主体需求,迎合文艺消费主体口味和兴趣,从注重理性模式创作向突显感性模式创作转变,在普及文艺消费主体文化中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是因为,文艺产品作为商品,却不是一般商品,它除了具有商品属性和经济价值外,还蕴藏着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和谐社会发展,既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又要以精神文明为支撑。文艺创作,就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在提高物质财富生产效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坚守人类的精神家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需求的艺术佳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代更加迫切呼唤文艺工作者的自身建设和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