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当代中国文化>欲望的指向--现代性视阈下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繁复意味(一)

欲望的指向--现代性视阈下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繁复意味(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本文由文学的革命话语史中的"个人"、"国家"和"人民"的意旨出发,理析出"启蒙理性"、"整体主义历史理性"和个体自由意志的关联;并从三个层面--"时代转换的罅隙:从欲望的弃绝到欲望的张扬"、"共生与悖逆:欲望和启蒙理性、整体主义历史理性"、"控制与挣脱:欲望的消隐、解构的欲望和欲望的解构",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欲望"指向予以层递性的历史分析和哲学思考。本文认为: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文学的"欲望"反抗指向了传统儒家伦理,与工具论色彩的"启蒙理性"出现一定的契合并有不自觉的背离;五四时期,文学的"欲望"叙事与"启蒙理性"共生,抨击封建礼教专制和现实压抑;30年代,"欲望"叙事部分延续五四"欲望"意图,但逐渐游离五四"启蒙理性",并疏离于"整体主义历史理性";40年代,文学中的"欲望"悖逆于"整体主义历史理性";50-70年代,文学叙事中的"欲望"在变异的"整体主义历史理性"的高压下消隐,仅只在文革"地下文学"中有隐晦表达,体现为新的启蒙精神,这一精神延续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文学的"欲望"叙事隐喻性地表现为对"整体主义历史理性"的反思,显示出"解构"的况味;90年代后期,"欲望"已无所指向,呈现出自身对自身的解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叙事中"欲望指向"的多维度,揭橥了文学现代意味的丰富性,也表征了中国现代性历程的迂回曲折。

关键词:现代性;个人;国家;人民;启蒙理性;整体主义历史理性;欲望

"现代性"是个复杂的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概念。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曾指出一种相当通行的看法是:"现代性是一种世俗化的圣经信仰。" 马克斯·韦伯便认为现代性和"西方理性主义"有内在而自明的关系,现代性是欧洲宗教世界观"祛魅"和社会各领域理性化的过程。 海德格尔说"现代之本质"是"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 这是在哲学的层面上阐明西方"主体形而上学"导致"现代本质"的形成,意指"现代性"和"主体理性"相关。列奥·施特劳斯本人则"将现代性理解为对前现代政治哲学的激进变更"。 这些说法各异,却透出"现代性"是一种在理性精神指引下的对过去或传统的断裂或告别,并内蕴着一种时间意识。不过,这并不是确定性的总结,仍只是一种描述而已。借一位中国学者的观点,还可以把现代性的现代现象描述为:"一种普世性的转换每一个体、每一民族、每种传统社会制度和理念形态之处身位置的现实性(社会化和知识化的)力量,导致个体和社会的生活形态及品质发生持续性的不稳定的转变。在现代现象中,社会和文化制度以及个体的处身位置处于自己已然不知自身何在的位置。"

就本文而言,它既不是探讨文学本体的现代性,也不是探讨现代中国社会理论的现代性,而是在现代性转换的"处身位置"上看文学和社会时代精神关联中的"欲望的指向"。当然,这也是一种现代性的考察。

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来自西方 ,而所谓"欲望"更是西方文化中的老话题。舍勒(M.Scheler)指称现代性即是"本能造**逻各斯" ,这其实说的是反抗现代性,"本能"即"欲望","逻各斯"即"理性"。西方"现代性"历史一直包含着"反抗现代性"的历史,也即是"欲望"反抗"理性"的历史。借用德里达的术语,可把西方反抗现代性的历史称之为"逃避逻各斯中心主义" 。在这条"逃避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路上,相继出现过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强力意志"、弗洛伊德的"原欲"、拉康的"欲望主体"和德勒兹的"欲望机器"等,这些都是以"欲望"对抗"理性"的代表性力量。

不过,本文并不打算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叙事中寻找对应于叔本华、尼采等的"欲望"符号,也不打算按图索骥觅求中国的"逃避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轨迹。本文把"欲望"描述为源于个体生命自由意志的感性本能,并力图在现代性转换的"处身位置"上,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意味中"欲望的指向"做出多维的历史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