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当代中国文化>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面临第二次价值重估(一)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面临第二次价值重估(一)

详细内容

以2008年的秋拍为起点,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进入了第二次价值重估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面临结构性调整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更深层次原因则在于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缺乏必要的基本共识,市场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学术标准和艺术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评判标准很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忘记过去的市场坐标,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视为从零开始,或许更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理性的判断。
  
  一、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第二次价值重估
  
  2004年10月,以香港苏富比首次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会的初战告捷为标志,沉寂多年的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第一次价值重估时期。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流动性过剩无疑是当时的证券、房地产和艺术品都面临巨大价值重估压力的最重要宏观经济背景。长期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一直都没有得到中国收藏者的太大关注。举例来说,2001年1月和11月,刘小东作品《走神儿》先后在广州嘉德2001年春拍和中国嘉德2001年秋拍上露面,估价分别为4.5—5.5万元和4—5万元,但都流标。2006年5月,当这幅作品再次出现在北京荣宝2006年春拍的时候,估价已经变为了70-90万元,而成交价也达到了88万元。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在第一次价值重估过程中的表现也许并非“厚积薄发”,而更应该被视为“报复性”的价值重估过程(见图1)。根据全球知名艺术网站Artprice.的统计数据,2001-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总体价格指数累计上涨幅度为780%,而同期全球当代艺术的平均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为233%。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成交纪录也被不断刷新,从突破百万美元的价位到突破千万美元的价位只用了短短1年的时间。以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和岳敏君为代表的当代艺术“F4”作品价位更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上涨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当然,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阴谋论”、“炒作论”、“泡沫论”、“崩盘论”和“垃圾论”一直不绝于耳,“多””空”双方的分歧也越来越大。早在2006年,最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希克(sigg)就谨慎地表示:“市场热得有点过,所有作品的价格都被抬高,无论好的还是坏的,没有标准统统飙升。”事实上,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浮出水面之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就面临着调整的巨大心理压力。换句话说,即使没有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会出现很大的调整行情,开始新一轮价值重估。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只是使这个大规模的调整过程在时间上稍微提前了一点而已。以2008年的秋拍为起点,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进入了第二次价值重估时期。
  
  二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开始结构性调整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之所以面临结构性调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当代艺术的“做多”主力受到了巨大影响。首先是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际“做多”主力难以继续“做多”。而许多外国买家也因为资金紧张或心理恐慌而捂紧了钱包,其直接结果立刻反映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风向标”——苏富比和佳士得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上。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近几年的走势几乎完全操纵在这些既有钱,又有货的外国人手中。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面临调整的更深层次原因则在于,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缺乏必要的基本共整理识,市场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学术标准和艺术标准。总的来看,学术标准关注的重点是“新不新”?即一件艺术品是否具有创新之处,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如何。而艺术标准关注的重点是“美不美”?即一件艺术品是否令人赏心悦目,能不能“悦人”甚至“感人”。市场标准关注的重点则是“贵不贵”?即一件艺术品是否能够屡创新高,不断打破个人成交纪录。这几年的情况非常明显,市场标准成为了绝大多数收藏者、投资者、艺术家、评论家、经销商和拍卖行日益关注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而学术标准和艺术标准则被不断边缘化。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因为高所以更高”的趋势更是日益明显,让很多人匪夷所思,无法接受。
  波普艺术领袖沃霍尔(Warhol)说得没错:“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因为艺术世界就像一扇旋转门,艺术家转进去获得承认之后,转出来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流派“五花八门”的特点很容易导致板块轮动效应。另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所具有的“时代风尚”特点,则在这些艺术品进入时尚前沿的同时,也注定了“15分钟”之后就很可能销声匿迹的命运。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几大板块一定会由于其背后“话事买家”的变化而出现非常显著的结构性调整。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许多从前的“市场价值明星”都会由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二次价值重估而被市场无情地抛弃。
  
  三 怎样看待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数据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进入第二次价值重估时期,我们的思维方式必须彻底摒弃此前的“牛市思维”,尽量不要简单地把当下的市场数据与历史性市场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因为这样的简单比较不仅几乎毫无意义,而且容易影响判断。
  第一,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货币数量会从流动性过剩变为流动性不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真实成交额显然会大大减少。这是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背景。
  第二,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背后的国际资本无力继续运作的情况下,即使有新的国内雄厚资本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他们继续“接”西方人的“棒”,追捧价位已经相对很高的艺术家作品的概率也非常小,即使这些作品的价格已经打了几个对折。
  第三,因为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的大多数“天价”艺术品都缺乏来自中国国内的真实消费性需求,所以,随着市场资本结构的变化,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重要板块,例如中国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都会出现大幅度的价格调整,一些作品的价格更是会成为“永远的纪录”。
  正是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在中国当代艺术进入第二次价值重估时期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评判标准很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当我们观察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时,总成交率比总成交额重要,拍卖会现场的竞买氛围比总成交额重要。当我们观察某一位艺术家作品的市场行情时,艺术家的参展经历比上拍次数和成交情况重要,艺术家的基本功、创造力和对艺术的执着性比参展经历重要。总而言之,由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面临第二次价值重估,因此,忘记过去的市场坐标,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视为从零开始,或许更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