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传统与现状的反思(一)
详细内容
今年是上海开埠160周年。上海这个城市,她的历史并不长,比较起西安、北京、南京来说是个年轻的城市。但如果从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来说,上海却是最典型的一个城市。有一个说法,如果你要研究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要去西安;要研究五百年的历史就去北京;而研究这一个世纪的历史,就要来上海。上海与中国现代化历史,和全球化背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海在2010年要举办世博会,走向世界,上海的历史文化传统里又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成为上海发展的重要渊源呢?这一轮上海的发展引起全世界的注目,国外有个评论家,把上海这一轮发展的经验归结为三个要素:强势政府、跨国资本和海派文化。也就是说,上海今天的发展是强势政府主导下的发展,它和跨国公司大量的涌入、青睐上海有关,但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与海派文化相关。那么,所谓的海派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上海的文化传统究竟是什么?
上海这几年一直在刮"怀旧风"。这里所怀的旧不是说过去的一切都是旧,而是有特定含义的旧,是指二三十年代为代表的海上旧梦。上海有两种历史传统:一种是从上海开埠开始,到二、三十年代形成高潮。另一种是49年到90年代初形成的计划经济传统。这两个传统的区别是很大的,形成了上海两种历史传统。所谓的"怀旧"怀的就是二、三十年代所代表的那个传统。之所以怀旧,隐含着对49年后计划经济传统批判和反思的意味。上海的怀旧与西方各种各样的怀旧不同,欧洲或美国的怀旧通常怀的是中世纪贵族传统的旧,前现代生活的旧。西方的怀旧蕴涵着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关系的反叛。而上海的怀旧恰恰是一种资产阶级布尔乔亚式的怀旧,这与西方形成很大的反差。其原因是和上海49年后那一传统有关系,"怀旧"是希望把上海历史中具有现代性的那一段发掘出来,作为历史的资源来反思49年后形成的计划经济传统。
追溯上海发展的历史,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松江府上海县,再到民国时代的上海市。现在的上海专指1843年五口通商以后开埠的上海,这以后的上海才慢慢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上海的自我认同。上海的自我认同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确立的。一般的观点认为,全球化所到之处都与本土化产生冲突,本土文化会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落感和焦虑感。但上海的经验表明,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上海文化没有失落只有获取,没有焦虑只有欢乐,因为上海的文化身份正是在全球化过程中确立的。这是上海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在中国其他城市则很少。上海的经验是一个很特殊的经验,它使得我们过去各习以为常的分析模式,如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的二分模式通通发生了问题。,这样的二分模式用来研究上海的文化传统显然相当得无力。上海在中国是充满洋化,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她很西化,上海就是"西方"。上海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尤其是在近代是作为一个另类存在的。在过去,上海与中国这个概念是带有某种冲突的,上海意味着"去中国化"。"上海人"和"中国人"有时候也是一对冲突的概念。清末时期,上海有个地方贤达李平书去拜见李鸿章,李鸿章很欣赏他,临走前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你不象一个上海人",这是李鸿章对李平书最高的评价。这个评价在今天依然如此。上海身份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另类的概念。尤其是那些有浓厚传统情节的人认为上海在历史上是一个污泥浊水的地方,很多文化保守主义者一讲到上海就颇为不屑。梁漱溟先生就认为上海是最堕落的地方,十里洋场,各种腐败真是很可怕。可见上海对许多传统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我族类"、完全被洋化的地方。
但对西洋人来说,上海却是一个异国情调,很东方化的城市。我再举两个例子: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许多二三十年代的月份牌被大量廉价的印制,贴在各色各样廉价的餐馆、咖啡馆、酒吧里,被人为地营造出一种所谓上海怀旧的氛围。通常这些月份牌里都印有一些上海二三十年代的少女,这些少女通常是这样一个形象:比如说她们有时是做一个广告,推销一辆自行车。这些少女穿着短袖的运动衫,运动短裤,洋溢着一种青春气息。这幅画里反映的这样一种少女形象,你说她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如果说是东方的,这样带有青春气息的精神状态显然不是中国的仕女形象而是西方的。但她偏偏又是黄皮肤黑头发,又是一个东方人。象这样的一个景观,我们常说的东方-西方,传统-近代的二元模式完全不能分析。再如,当今上海最著名的地标--新天地,它究竟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凡是到过新天地的人都发现,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的二元模式在新天地完全被解构了。新天地是根据上海的石库门民居改造的,它整个外在的结构完全是东方的。但当你走进去,你发现里面的酒吧、咖啡馆、夜总会与在纽约和巴黎没什么区别。特别有象征意义的是新天地那家星巴克。星巴克是一个全球化的连锁咖啡馆,里面卖的产品、经营的模式,整个流程和其他地方任何一个星巴克都一样。新天地里的星巴克是把两座石库门打通,故意营造出一种石库门的氛围。这种石库门模式就把我们过去所说的东方/西方,传统/现代模式打破了。这也就反映了上海文化的底色所在。事实上,石库门本身也并非纯粹的本土建筑。石库门产生在太平天国时期,长毛来了,江南农村的地主老财在乡下呆不住了,纷纷带着细软逃到上海的租界,家里有点小钱怕盗匪来抢,就仿造乡下的深宅大院盖起住所。但上海在那时已是寸金之地,他们不可能象在乡下一样把房子盖得很大很大,有什么二进三进四进。既然不能在平面扩展,只好向天空扩展,于是就有了二楼三楼。他们仿造西方的连排屋,把房子一座座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个弄堂,这就是上海的石库门。石库门可以说是上海民居的典范,即使是典范,它也渗透着西洋建筑的一些元素。这也就说明上海哪怕是被认为是本土的建筑,从根本上说都不是纯粹的本土化,它从一开始就带有西洋化风格。更重要的是,这两种完全不相干的风格在上海却得到了融合。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北京西站的建筑一直受到建筑界、舆论界的批评,说它不中不西,不伦不类,为什么呢?它本来也想来个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结合,但它这种结合是一种拼凑式的,一个西洋的底座戴着一个大檐帽,中国的琉璃瓦,这就使东西方这两种元素在北京这些新建筑里产生很大的冲突和紧张。但在上海,从历史到现在有很多建筑,特别以新天地为代表,都把这两个元素融合在一起。这是上海文化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即融合中西的传统。这与上海开埠以后的自我认同有关系。
如果对上海的传统作一个细分的话,它又有哪些成分呢?显然又不是东方/西方,传统/现代这种二元模式所能解释清楚的。上海的文化传统是很复杂的,包容着各种各样的内涵。首先看上海文化中的西洋传统。西洋是个很大的概念,西洋文化中有各种不同的传统,如基督教传统。就基督教传统中又有天主教的传统和新教传统。就像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建筑一样,上海文化内涵中包含各种各样不同的西洋传统。从宗教传统来看,近代欧洲有两个很重要的宗教传统。一个是以英国、德国代表的新教传统。按照马克思·韦伯的分析,这个传统产生了近代的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之所以首先在西欧产生,这背后有个宗教资源--新教传统。新教传统中有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入世禁欲"。过去基督教传统都是以"出世",以追求"彼岸世界"为终极目标的。但新教改革后,新教使人对人生的理解发生变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在世俗生活中尽量的表现自己,谁表现的最好就可证明谁是上帝最好的选民,就有可能进入天国。新教的这一变化就使新教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的民众不再认为现实的世俗的生活是堕落的生活。在世俗生活里你拚命的工作,拼命的积累财富,这都是为上帝而作,说明你是最好的教徒。资本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精神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新教国家的人都特别拼命,都特别有奋斗的精神,而且充满着一种马克思·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这就是新教的传统。新教传统在上海文化精神中表现十分突出。上海人在中国人中的确表现的十分拼命,特别精于算计,上海人处处体现出这种精明。如果把这个精明不作贬义来讲的话,它就象马克思·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过去在全国最困难的时候,买粮食都要有粮票,但唯独在上海有一种粮票是半两,半两粮票用来买什么呢?它可以用来买一根油条。可见上海人都是从小处来计算,计算到一分一厘。这种精神背后体现出的就是新教中的工具理性。从好的方面看,上海人在全国相对来说是最有职业感的,比较讲信用。改革开放刚开始时,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谈生意,发现和上海人最难谈,上海人总是要和你纠缠半天,他们不仅要算计自己能赢利多少,还要算计你能赢利多少。而和北京人谈生意最方便,刚刚认识,两杯酒下肚就说一切都没有问题,马上签合同。几年下来,外商就发现北京人签合同很快,但履行这个合同成本就太高了,北京人所答应的各种条件到最后都无法兑现。上海人虽斤斤计较,签的时候要纠缠很久,但合同一旦签下来,就比较讲信用,能按照合同来办,上海反而是一个效率最高的城市。这些东西都是新教传统留下的。新教传统不仅上海有,香港也有,而且比上海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上海的新教传统在49年以后断了,而香港不但没断还在英国人的统治下发扬光大。所以讲到敬业精神上海不是最好的,香港到今天为止要比上海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