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形象问题(一)
详细内容
摘要: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和平发展和和谐社会理念,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不信任的情况下给出了承诺。中国的软权力急需投入精力进行建设一即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需要加强,中国魅力需要释放。所谓话语权,我们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被动地令他人指点。
关键词:国际形象;软实力;传统文化
引言
于2004年爆发的朗讯中国贿赂门事件尘埃落定:朗讯曾邀请近千名中国政府官员、国有电信运营商高管及其省级分公司高管赴美游玩,近日(2007-12-24)以15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代价分别与美司法部和证监会和解Ⅲ。朗讯公司作为一个著名的跨国公司,其违反了美国的《海外反腐败法》。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行贿行为,并不鲜见。统计表明,中国在最近十年,至少调查了约50万起腐败案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或外商有关。中国政府官员代表着中国的形象,由《环球时报》独家推出的“2007年城市居民对世界的认知”调查,结果中令人关注的是,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最损害中国国家形象的是部分官员的贪污腐败,认为劣质产品和造假现象严重最损害中国国家形象的占44.66%,排在第三位的是国人的不文明行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中国的利益已经紧密地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中国以何种姿态和形象来面对这个世界是我们继续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要成为一个国际社会中的大国,我们必须融入国际社会,也需要得到他国的承认。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权力的概念,一国通过劝说和魅力而非军力和威胁手段来影响别国的能力。孙子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软权力和我们的经济实力相称吗?我认为是不相称的。我们政府提出了中国和平发展和和谐社会理念,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不信任的情况下给出了承诺。
一、中国国际形象
费正清教授在其著作《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进行了以下的分类,16-18世纪,中国给人的印象是学者文人实行仁政,他们在高高在上的皇帝的统治下,克尽职守来维持家族制度和传统的中国社会秩序。外交人员称18世纪的中国,似乎像一个陷入一团糟的古代王国。19世纪90年代。西方媒体对中国进行了报道,其中莫理循向中国政治领袖们的阴谋诡计。最后是二战后的社会科学阶段,其中提到,在美国,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反应,关心“共产党威胁”的情绪达到了最高峰。中华人民共和国尽管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国际社会当时所承认的政权是中华民国。在1972年,中国才在联合国重新拿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当时我们被称为是被非洲兄弟抬着进入的。必须承认的是我们大部分是继承了冷战时代的形象。在冷战时代,我们加入的是社会主义阵营。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共产党进行了大量的意识形态宣传,丑化了中国的形象i美国有著名的麦凯西主义,红色恐怖,造成了许多政治冤案。但是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不良影响至今仍存在。而且中国八六事件也成为历史上不能触碰一个谜。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首领的苏联做出了许多让全世界人瞠目结舌的事件,如布拉格之春,波兹南事件,对阿富汗的入侵等,最后是所谓的历史终结,民主在全球的胜利,西方和平演变的成功。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采用了市场经济,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政治改革的滞后性。
中国的经济是一个外贸主导型的经济。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占主要地位。而中国商品成为中国国际形象代表。物美价廉占据了世界大部分市场。有人说,没有中国生产,西方人就不能过一个完整的圣诞节。世界离不开中国制造。中国经济实力逐年增强,国外一些人通过各种评估体系,中国的经济实力排名上升,对中国未来经济预测,更有人说将在多少年以后超过美国。随之而来的中国威胁论也甚嚣尘上。以中国能源为例,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许多人认为中国将造成了能源紧缺,现在国际石油价格已经超过每桶100美元。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最近发表了《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作为一个经济新秀,中国必定会对已经形成的国际均势格局进行一些变动。在西方将近200多年的市场发展中,出现过几次这样的情况,例如,德国在工业革命中的发展壮大以及日本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对中国存在着疑问,中国利用几十年的时间走了别人百年的路。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另一个方面,中国为此付出的代价,特别是环境和生态的恶化,以及劳动力太低的回报。人们生活水平和他们付出的劳动是不对称的。
市场化并不等于就是资本主义及基督教文明的专有品。民主也不是只有西方一种方式。西方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定位,都是以他们自己的标准来说明。有多少人是在认真地学习过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国情而得出公正的评价?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其中就提到了儒家文明。可惜他也只是一个西方文明人,基督教的原罪论已经深入他心。尽管宗教有唯一性,但是中国也必须看到宗教中的宽容精神。特别是中国的儒家文明,提倡仁政、善政。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中许多误解,许多是因为文明的不同而引起的。如果按其标准来要求自己,那给我们的就只有身份的丧失。中国在历史进程中,迷茫过几次,如何定位?现在,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正如日本学者依田熹家先生所言:中国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文明大国的地位。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做地区甚至世界大国的经验。而且那时的软权力的强大,周边国家纷纷学习。而这是我们已经拥有的财富。中国的国际形象,应该是让世界看到中国在那个时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