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基业长青”与“组织基业长青”(一)
详细内容
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或证据证明,通过“选举制”产生出来的组织管理者/领导者,就一定比“蝉让制”产生出来的管理者/领导人就更合格、更优秀。
事实上,现代企业制度或称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其价值和贡献在于如何淘汰“不合格的管理者”,或者说,如何制止最高管理者个人的基业长青。早在一百多年前,西方企业思考“谁是最适合于管理企业组织的人”这个问题的本身,它的本质是已经开始怀疑:一个企业组织的创办者/拥有者/所有者,未必就是这个企业组织最佳的管理者。当西方人开始质疑“管理者是否合格”时,就已经将意识上无形的将组织的“所有者”与“管理者”分离出来,企业组织也由此开始摆脱了所有者的束缚,而成为了具有独立生命的经济组织。
它也意味着一个新名词的诞生:“职业经理人”----西方的企业管理,开始将组织管理“职业化”,伴随而来的是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制度,企业组织开始成为公众组织,“业绩”成了判断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在韦伯看来,传统组织领导人的主要作用,只是为了维护个人统治,因而效率较低,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它的潜台词是在说:组织里的每一个,都可以也必须被淘汰、替换和取代,
但是,一百多年来的中国传统商业/企业管理,却依旧延续了传统的“盛德大业”和“内圣外王”实现之道。它意味着:当一个创业者或企业管理者,已经不适合管理企业组织时,解决之道并不是采取某种制度或机制来替代不合格的管理者,而是期待着以某种劝戒教育的方式,实现管理者个人的德与才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这是一种中国人的管理逻辑,即:当管理者不合格时,他不是被随时取代或替换、而是期待着其自身素质的修炼和提高----任何“质疑”管理者能力并试图取而代之的想法,对于身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的组织来说,只意味着一个杀头的词:造**!显然,在中国人看来,韦伯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中国传统管理一直遵循着“内圣外王”的制度安排,即管理者被事先假定为是“内圣”----“圣人”自然无须淘汰、也无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