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提防两大"慢性杀手" 标准化流程惹祸(一)
详细内容
管理上的惯性和标准化流程容易使企业忽视市场环境的变化,并走向消亡。
3月20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热闹非凡。在该院中国CEO(总裁)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第十一期)招生咨询会上,管理学院副院长吕巍教授所作的“突破管理瓶颈,挑战成长极限”主题报告吸引了众多公司高管,甚至过道上也站立着神情专注的听众,而其中不乏一些平时坐惯了“老板椅”的企业老总。
中国企业经过迅速发展的20多年以后,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是很多企业高层都在考虑的问题。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的旺盛发展期只有短暂的7年,甚至还不到中国人平均年龄的1/10.在国外也是如此,比如在上世纪70年代评出的世界500强中,近2/3的公司如今已经从“榜单”上消失。
在中国,无论是曾经的巨人三株,还是一度兴风作浪的德隆,或者前不久在海外巨亏的中航油,这些明星企业都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坍塌。这种情形还发生在我于1995年曾经造访过的安达信身上,当时他们的董事长告诉我,安达信这样的公司对100万美元以下的业务不感兴趣,可几乎是一夜之间,他们公司也是兵败如山倒。
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好企业会变“坏”?而且变“坏”所需要的时间是那么短?在我看来,战略构架的僵化和企业所谓“流程”的阻碍,是导致很多好企业变“坏”的根源所在。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何不断充电,不断改变,应该成为每个企业家都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管理惯性“是头号杀手”
2001年,哈佛大学对数几百家美国公司进行了调查,希望能找出明星企业失败的根源所在。结果他们发现,管理上的惯性“是导致这些企业失败最重要的原因。
所谓“管理惯性”,在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看来,就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层无视环境变化,所采取的战略方针、管理手段缺乏变化,最后导致企业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面前显得非常迟钝。不仅大企业如此,小企业也没表现出“船小好掉头”,有时他们的反应更加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