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运作管理>中金十年 一个贵族的兴衰(一)

中金十年 一个贵族的兴衰(一)

详细内容

时局的变化,让高贵了10年的中金公司必须开始学习过平凡人的日子

  2005年9月,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迎来了自己的十周年纪念。

  就在距此3个月前,这家在国内倍享尊荣的投资银行,平生第一次遭到政府机构对其服务质量的质疑。今年6月,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对参与社保基金投资的券商给出评价,在参与社保基金投资组合股票交易席位租用的14家券商中,得分最高的是申银万国证券,为73.6分;另外12家券商分数普遍集中在60-66分这一区间;而在研究水平、收益能力等各项综合实力均排名靠前的中金公司却以41.6分排在最后一名,甚至与第13名相差18.3分。

  对此,现任中金公司董事长汪建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保的评价肯定有其评价的角度,可能(中金)在某些服务上也有做得欠缺的地方,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有待进一步了解。”

  “无论如何,服务不到位都是大问题。”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评价说,此事对中金公司“象征意义大于事件本身”,“过去中金公司由于和政府的关系密切,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石油、电信等垄断企业上市的大宗项目,这种垄断的优势使得中金公司可以‘不食人间烟火’,远离硝烟弥漫的战场,但同时也使得其深陷这种优势的依赖中”。

  “名门贵胄”下的“蛋”

  中金公司作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是中国政府在特殊时期产生的一个特殊产物,中金公司的诞生,可以说是“极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1993年12月,前世界银行驻华办事处首席代表林重庚向当时的朱基副总理递交了一份“关于申请在中国成立中外合资投资机构的报告”。此时的一个背景是,中国类似电信、石油这样的垄断资源都想去海外上市,但国内还没有一家投资银行可以担当此任。

  仅仅1个月后,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的王岐山接到了一份1994年新年礼物――中国建设银行负责向央行提交相关的可行性报告。9个月后,央行通知中国建设银行可以着手准备工作。紧接着,10月25日,中金公司五位股东代表: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岐山,摩根士丹利总裁约翰・麦克,中国经济技术投资和担保公司总裁蒋乐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副总裁郑国枰,名力集团董事总经理查懋声齐聚钓鱼台,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