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二度变身“美国模式”彻底告别(一)
详细内容
被打上“中国烙印”的直销模式,其核心就是“单层次”。这对于美国安利来说,意味着必须推翻沿用了40多年的“多层次”模式,才能在中国直销业站稳脚跟。
在9月初的媒体交流会上,安利公司中国掌门人郑李锦芬就直言,“请给安利(中国)时间来和美国总部沟通”,因为“安利的新模式不但要获得经销商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取得总部和安利国际投资者的支持”。
可见当自家沿用多年的“多层次模式”碰上中国法规,美国安利正面临着一场“中国直销”的退让选择。
首次转型:巧妙规避了政策风险又拓展了业务空间
变化还是撤退,曾经是直销法出台前后人们对直销跨国公司议论最多的话题。
但直销法出台后,直销跨国公司没有一家离开中国,而是选择了改变策略进行本土化经营。因此,讨论的焦点变成了变化后的跨国公司,是否已面目全非?
作为直销行业的领衔军,安利一直在遭受着这样的质问。
今年4月1日,79岁的安利创始人理查。狄维士飞赴广州参加安利的十周年庆典时提道:“在美国,许多人问我:中国那个安利还像安利吗?我们都不认识了!”而行内也有一种说法就是,“离开了多层次直销,安利也就不再是安利了。”
实际上,在1998年,安利就首度变身。当年,安利把一直颇为自豪的海外模式引入中国,原本以为可以直接复制“美国模式”,谁知一纸突如其来的“禁传令”破坏了安利的美梦,其摇身一变,成为以“店铺销售+雇佣推销员”模式的转型公司。
这样的转型,意味着安利(中国)用着一种异于美国总部的传统模式进行经营。为了顺应中国政府的要求,安利(中国)放弃了其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惯用的直销模式,首次转型。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店铺销售+雇佣推销员”模式,反而为安利(中国)带来了比以前更大的生存空间,因为店铺成为公司的信誉标志和保障,而店铺销售也扩大了安利(中国)经营的透明度,这样的模式既免除了“传销”的嫌疑,又能继续开展销售业务,安利(中国)在十家国家批准转型的直销企业中,无疑是活得最滋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