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运作管理>国学与管理有什么相干?(一)

国学与管理有什么相干?(一)

详细内容

国学是否商业化以及天价学费并不应成为指摘的对象,其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国学对企业、企业家到底有什么价值?

  国学意外地同企业联起了姻缘,以往在国学传承中一些不曾遇到的问题一下子成了人们争议的焦点,比如国学是否可以商业化?企业能否成为传承国学的基地?国学怎样和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传统文化是否能推动当今经济的发展……

  2005年11月9日,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四合院二楼教室,北大“干元国学教室”正式开课。40多位来自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将开始为期一年的国学精粹学习,课程包括《四书》、《道德经》、《庄子》、《周易》等课程。首期学员有40多人,其中企业家占到70%以上。每年2.4万元的学费和打着“飞的”上课的老总成为媒体爆炒的对象。

  几乎在同时,中国国学俱乐部也在京成立,这个初期融资2000万元的机构并不讳言“国学商业化。”

  昂贵的学费成为所有商业培训机构最受争议的关键所在。北大干元国学教室为每年12次课,每次课2天,一年学费是24000元,另加资料费2000元。中国国学俱乐部,每期培训费9800元,每期2或3天的培训时间。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每年的培训费也是2到3万元不等。突然间,很多跟国学有关的学院、学堂、俱乐部以及形形色色的国学培训班涌现出来,尽管它们出身各异,但几乎都热衷于为同一个目标群体服务――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国学与商业的链接可谓毁誉参半: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持肯定态度,在他看来,和MBA一样,如今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班也在中国企业家中广受欢迎。这种潮流与国学渊源以及历史发展并不矛盾。国学中不乏关于商业方面的文化蕴涵,它的精神价值观曾经濡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商人,以至于形成了所谓儒商的传统。从中国历史上来看,传说商代祖先以商兴国,秦始皇曾经为一位女性富商筑台以示褒赏。秦汉以后形成了“工商士民”的阶层结构,推动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汉武帝时代如桑弘羊等大臣都是出身商人阶层,他们都很有文化修养。至近代的徽商、浙商、晋商以及洋务运动,无不是将中国文化传统引申到企业管理之中而创造出奇迹的。当代企业家同样可以从千年文明中吸取营养,培育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为参与全球化竞争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