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国企的救赎(一)
详细内容
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正扮演着怨妇的角色,把希望寄托在缥缈的“产权”、“体制”上头,把精力用在了牢骚、勾兑方面,但成果了了,前景难期。难道,产权和体制改革就真是国有企业振兴的唯一途径吗?
坐而怨,莫若起而行。我们发现,抛却幻想,从问题出发,从管理入手,国有企业一样大有可为。很多所谓国企“通病”,从体制上顺源头而下解决,当然酣畅完美;但若体制不变,也不是束手无策。以管理作为着力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点带面,也可收到相当成效。诸多企业的实践证明了这一新的改革途径的效力。列举数例,或许有助启发思考。
一、理念:由虚入实
《基业常青》曾风靡中国,国企也裹入这场追求事业理念的风暴中来。但回头看看,大多数的事业理念都成了口号,对企业的实际成效到底有多大呢?事业理念的根本是人的信仰,非外力所能给与,而国内企业大多缺乏基础规则和基本管理,生存仍是第一要务。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超然的事业理念缺乏生根发芽的土壤,若非要强求,最后可能成为惹笑的招牌,适得其反。比起一套宏大、完整的事业理念体系,更为现实的是建立起与制度、行为紧密结合的措施和氛围,使理念真正转化为实际效力。
从管理入手,解决这个问题的要点是:做实,实到制度;做细,细在身边。
把理念纳入规章制度之中,时刻引导员工的行为。在重要基础制度中,如薪资制度中向关键岗位倾斜、以价值贡献决定薪资空间,强调创造价值的理念;岗位因事而设,因职责而设,杜绝因人设岗、因裙带关系设岗的现象,强调职责的理念;绩效目标有明确的导向,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分值区间,严格执行,强调目标导向的理念;具体管理办法中,例如说普通话、不许抽烟、重罚迟到者、开除舞弊者等,不厌其烦、不烦其细。
把理念转化为实在的环境,激励员工的行为。办公的环境、开会的方式、领导的言行、同事间的沟通、网站、内刊,都在无声的创造环境,影响着员工的心情和工作动力。这些看似细微的东西,形成了工作的亚文化和氛围,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其作用也许远远大于词不达意的宏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