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企经验>黄陵矿业:从丑小鸭到白天鹅(一)

黄陵矿业:从丑小鸭到白天鹅(一)

详细内容

黄陵矿业,一个国家投资12年却连年亏损的国有煤矿,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从困境中一跃而出,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这在煤炭行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留下了衣襟、靴子和宝剑,家乡的百姓为纪念他而修建了他的衣冠冢――黄陵。又据说,黄帝因为眷顾他的臣民,便将这块风水宝地地表以下的黄土变成了黑色的金子――煤。从此,这里便拥有了千里煤海,不仅储量大,而且煤的品质也很高。

  1989年,隶属于陕西煤业集团公司的黄陵矿业(集团)公司(黄陵矿区)成立了。据勘测,黄陵矿区煤田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煤田地质储量19.58亿吨,可采储量13.75亿吨。

  黄陵矿业被指定为国家“八五”期间四个大型煤矿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同时也是陕西省二十项兴陕工程之一。目前,她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年产千万吨级的新型现代化矿区,产品不仅畅销华东、华中等地区,还出口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

  2004年,黄陵矿业集团公司跨入了全国煤炭工业百强的行列。

  黄陵矿业的发展,特别是近五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煤矿走出困境、创造辉煌的一个极好的典范。

  黄陵矿:“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1989年,黄陵矿区开工建设,此后的12年间,国家共累计投资16.2亿元。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投融资体制变革以及煤炭市场虚假过剩的影响,投资主体几经变更,投资规模不断压缩直至中断,黄陵矿区建设于1997年被迫停建,从而形成了许多“半拉子工程”;加之时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年产量不足30万吨,年平均亏损却在3000万元以上,企业未投产就背上了沉重的亏损包袱。

  1998年,出于无奈,矿区实行了“生产自救”。

  1999年,矿井遭受特大透水事故,矿区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

  2001年初,黄陵矿区已经濒于倒闭,长年停产放假,环境恶劣,债务缠身,人心涣散,人才流失,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