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古代,,,,,,,散文、古代,,,,,,,散文
详细内容
篇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二)方法与过程:
梳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热爱。
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内容的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
第一课时
一、概述
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三、散文的主要特点
(一)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
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三)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二)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三)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四)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五)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哲理、诗情、画意。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五、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为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3、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二)两汉
两汉时代,散文进一步发展。
1、史传文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
(1)《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现将先秦历史散文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贡献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开创了“纪传体”体例。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②《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③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记述了项羽的伟业。但对于项羽的骄傲自大和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点,司马迁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④《史记》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它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2)《汉书》
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①《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班固时,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
篇二:《中国古代散文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散文史
一、关于散文
(一)本体论
关于“形散神不散”关于“文学队伍中的轻骑兵”关于“散文必须创造意境”1、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自在地抒发作者情感与思想的文体。”
“散文的实质就在于自由自在地描述自己对社会人生和宇宙万物的深切体验,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表露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人格风范。”2、散文的特点:
(1)角度:第一人称。(2)内容:真实性。(3)结构:非虚构性。
(二)范畴论
《大英百科全书》对“散文”条目的诠释:
“给非小说性散文下文学定义,是一项具有很大挑战性的任务。很明显,非小说性散文作为一个无限广阔、多样的文学领域,是不能以任何单一的内容、技巧或风格概括其特性的。它的定义只能规定得很松弛,以它不是(诗歌、小说、戏剧)来表示。”二、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
(一)中国古代对“散文”的认识
?关于“文”、“文章”、“文学”{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古代,,,,,,,散文、古代,,,,,,,散文}.
先秦出现“文”“文章”的概念。“文”,纹理,花纹。彩色交错。“文章”本义与“文”相似,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后被引申。如《论语》,“巍巍乎其成功也,焕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文中的文章指美好的礼乐制度,这是广义。狭义,专指文章家的著作而言,包括一切体式的文字著作。
?关于韵、散之说。汉人提出,散文是不用韵的文章。吕东莱(略)
?关于文、笔之说。六朝时,人们将有韵的文章叫“文”,无韵的文章叫“笔”。刘勰(略)文包括诗歌和辞赋,
笔包括论辩、诏令、奏议、书信、碑志等。?关于“古文”
唐代,韩愈、柳宗元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文章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即提倡写作“古文”。从此,“古文”与骈文对立,成为作家进行创作的主要文体。
?关于“散文”
最早见于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引周益公“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到了清代开始流行。
(二)“中国古代散文”
在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主要是相对于“韵文”和“骈文”而言的。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概称散文。
(三)中国古代散文体式上的特征
1、句式上,是散行单句,并不特意追求排偶;虽也讲究文句的整饰,但仅是点缀而已。2、语言上,不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的约束。崇尚质朴平易,强调“词达而已”。3、表现手法上,以叙事说理为主,不以铺陈描绘为能事。不着意堆砌典故。三、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
(一)功能上的实用性
1、追求实用,崇尚真实,带来了文章的真实,这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特点。
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2、它又并非不重视文采。仲尼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二)文字上的特殊性
1、汉字是方块字,笔划繁多,难认难写,促使作者讲究用语的简洁精炼,以少胜多。
2、汉字是单音节,有四声的区别,促进了对偶的运用和骈文的产生,使散文具有声音节奏之美。
(4)文体:非限定性
(5)语言:日常生活语境。
3、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形与义结合牢固,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散文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易于流传,利于提高。(三)内容上的凝重性
1、散文比诗歌、小说、戏剧更富有政治色彩,担负着“文以载道”、“厚人伦,美教化”的重任,是“经国之大业”,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主题。主旋律是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宦海的沉浮、战争的成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顺悖、伦理的向背等。
2、当作家的立场、感情与民族的利益、人民的愿望一致时,当作家作品超越了自己的局限时,作品便超越了时代,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四、古代散文的分类
(一)古代散文文体分类源流1、初始阶段(魏晋以前)
只是在某些篇章中有关于文体分类的片断论述,尚无专门著作。如曹丕《典论论文》分为八类四科:“奏议书论,铭诔诗赋”;陆机《文赋》提出十类文体的主要特征。2、发展阶段(西晋至明代)
西晋到明代。文体分类更细,有了专著。
?挚虞《文章流别集》《文章流别志论》论述了文体的区别、源流,发展变化,并选辑了各体作品,按体编排。?萧统《昭明文选》。虽不是一部文体论专著,但将诗文和赋按体区分汇总,从类编排。全书文体分为三十九
类。
?刘勰《文心雕龙》上编前五篇是总论,其余二十篇是文体论。把文章分为三十三类。?明代有两部重要文体论著:吴讷《文章辨体》,将文体分为59类;徐师曾《文体明辨》,分文体为127类。集大成之作。
(3)定型阶段
姚鼐《古文辞类纂》分文体为十三类。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分为三门十类。二、古代散文分类总的特点
1、未将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区分、文章总集诗文兼收。2、类与类之间交叉。
3、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化简的过程。三、古代散文的现代分类
(1)记叙(叙事、传记、游记、杂记、笔记)、论辩(论、辩、议、说、解、原)、讽谕(寓言、杂文)、实用文(书信、赠序、碑志、哀祭、公牍等)(2)传记、书信、游记、杂体(3)抒情、哲理、传记、寓言
五、古代散文史的分期
?按照散文史上骈与散此消彼长的发展规律,可分
为:
骈散未分时代(自虞夏至秦汉之际)骈文渐成时代(两汉)
骈文渐盛朝代(汉魏之际)
骈文极盛时代(六朝初唐之际)古文极盛时代(唐宋)八股文极盛时代(明清)
?按照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散文史分为:由治化而文学的时代(由夏商至周初)由治化渐变为学术时代(春秋)为学术而文学的时代(战国)
反文化的时代(秦)
由学术而渐变为文学的时代(两汉)为文学而文学的时代(汉魏以后)以八股为文学的时代(明清)
按照散文自身演变发展的规律分期:
古代散文的萌牙与定型时代(自虞夏至周)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春秋战国)古代散文的跌落与复兴时代(秦汉)古代散文的革新时代(魏晋南北朝)古代散文的全面繁荣时代(唐宋)
古代散文的徘徊、探索与衰落时期(明清)
过渡时期的散文(近代)
第一编古代散文的萌芽与定型
一、散文的产生(时代、原因)二、从散文的产生看散文发展的趋势(实用性、政治性、群体性、谨严简省)
三、本期散文的主要样式:
萌芽: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卦爻辞定型:尚书、春秋
第一章散文的萌芽
一、甲骨卜辞
时代、作者、内容
?甲骨文中的散文因素:基本的时空观念、称谓词的运用、思维方式与情感?甲骨卜辞对散文传统的影响(诚与真)二、铜器铭文
时代、内容
特点:篇幅扩大,内容更广泛;记事较具体;完整;已出现韵语。
?意义:以记人事为主,已具有了初步的历史意识;“记言”艺术有了较大发展。三、《周易》卦爻辞
?《周易》与《易传》
?《周易》中的散文因素:形象、生动;精炼;或韵或散
?《周易》在散文发展史上的意义:开创了隐喻性叙事方式。
第二章散文的定型与发展一、《尚书》
1、关于“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
2、《尚书》的体例(典谟训诰誓命)3、《尚书》的内容:“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司马迁)。政治是它的主题,基本思想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4、《尚书》的艺术特点:
A长于记言,长于说理;B简质朴实,直陈;
C艰涩难懂,“结屈聱牙”
5、《尚书》在中国散文史中的意义:已由简单的命令到全面讲历史经验;由表现群体意识到表现专一的主体意识。有完整的结构,是成篇的文章,全面周详。《尚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定型
二、《春秋》1、2、思想倾向:维系世道,贬斥“邪说暴行”3、艺术特点:
简要、凝炼;“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4、《春秋》在中国散文史上的意义
由史官记事发展为私家著作、由时录变为追叙,主体性增强。对历史散文叙事传统的影响:(“为述者之冠冕,实后来之龟鉴”)
?叙事须依时序而行;
?文字要多加锤炼以至精炼。
?作者写作应依据思想道德原则对所述事物不动声色的褒贬。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史记.太史公自序》)。(5)关于《春秋》与《尚书》的评价。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春秋的文句虽是简短,前人竟讥为断烂朝报者,但在文字的技巧及史书的编排上,比起《尚书》来,都有显著的进步。我们读了,得到一个系统的印象。在造句用字上,都从《尚书》的文体中解放出来,非常平浅。”是“平浅流畅的新兴散文。”郭预衡:“王安石比作断烂朝报,从用语说,并不恰当。”
第二编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第一章概论
一、散文兴起的原因
1、外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
(1)社会转型,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化,土地兼并,社会动荡。(2)“士”的崛起(“处士横议”“百家争鸣”)(3)理性精神的高扬
所谓理性主义高扬,是指人们由过去的崇拜天、帝、神到思考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具体表现:王官之学让位于私家之学,由“学在官府”到“有教无类”,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的解放,思想的解放。是中国历史上个体意识的初次觉醒。
例:《齐策》中颜斶见齐宣王时的“斶前”还是“王前”,“慕势”还是“趋士”、“士贵”还是“王贵”之争。2、内因:散文自身的演变与发展的结果二、高潮的标志
1、作者、作品、流派众多。2、体裁的定型。
3、主题出现定势:以“立意为宗”
4、语言由深奥简古向生动活泼方向发展。
三、此期散文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写实的传统(文以载道“文必先秦”)2、体裁:叙事散文、议论文的成就
3、素材与题材:对后世小说、戏曲、传记文学的影响
4、人生观、文艺观、审美观对后世散文家的影响
第二章史家之文一、概说
1、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史官文化。
古代史官共同的历史意识:
第一是由神到人,理性主义的觉醒。
第二是以史为鉴,成为史官写史的基本动机。第三是写史是为了维护国家机器。
历史散文:从形式上看:
一是史官是以记叙的方式来反映历史,即“记言记事”,而不是抽象地归纳的论断。由事言理,这是古代史官写史的基本原则。{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古代,,,,,,,散文、古代,,,,,,,散文}.
二是历史中的情感因素。史书都强调对历史人与事进行褒贬评价。刘知几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史通》)史书中劝善惩恶,都有强烈的情感。
三是语言形式方面。叙事中大都讲究节奏,排偶,用韵等。许多文章读起来语调抑扬顿挫,句式骈散相间,语言声情并茂。
2、史传文学演进的轨迹:
内容:从直观记言记事到描摹事态人情手法:从单纯实录到合理夸饰
语言:从简单表述到生动丰富、由古奥到通俗情感:由隐寓式到明朗化
体例:从零散记录到完整集中?中西历史散文的异同:相同:{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古代,,,,,,,散文、古代,,,,,,,散文}.
中西历史散文都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历史散文都是叙事文学的起点;历史散文是时代的百科全书。
差异:
作者:中国多是官修;西方多为私家著述;内容:中国史书的全面性与丰富性;西方史书多为某个侧面的专题;
价值取向:中国重德尚礼强调教化;二、《国语》
1、《国语》的有关知识(1)国别体“春秋外传”(2)思想内容(略)
(3)艺术特点:偏重教诲偏重记言(4)《国语》在散文发展史上的意义:
西方重战争竞武力强调个人。
A一事一议,自成单元;突破编年体时间的限制,记言论题集中。但不是单纯的语录或议论,在记言中展开故事,继承了《尚书》又有了发展。在记叙中集中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在向纪传体过渡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体制自由,风格的多样性
《国语》的不同风格:“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崔述《洙泗考信录》)
《周语》辞胜事,《晋语》事胜辞,如其妙理玮辞,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还须以《越语》压卷。”(陶望龄《经义考》卷二百九)三、《左传》1、《左传》的相关知识
(1)名称作者
(2)思想倾向:从儒家的立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德尚礼,批判暴君,民本思想。进步的历史观。(3)《左传》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4)文学成就:
A叙事艺术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法完整地交代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突出的成就是描写战争。特点是:重点写战前、战后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人心的向背等,略写战争的场面和经过。
B语言艺术
总体风格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主要体现在行人辞令之美。委婉有力,不卑不亢,刚柔相济。C人物刻画方面。
很少对某一人物进行集中描写,而是将人物的言行事迹分散在各个年代。主要通过行动、对话刻画人物。四、《战国策》1、相关知识(1)书的命名
(2)内容:策士的言论汇辑
(3)思想倾向:透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表现为:崇尚智能;讲“权借”“时势”而不讲仁义礼让、讲权术谋诈;讲个人进取,宣扬个人功得追求。
(4)艺术特点:A基本风格:放言无惮、危言耸听、纵横驰骋;B人物刻画的特点;C寓言说理;D“子史合一”(5)关于《战国策》的评价
2、作品研读《燕策一》《齐策三》《秦策一》“苏秦以连横说秦”思考:(1)从历史、文学、美学等不同角度评价苏秦这个人物形象。(2)以该作品为例说明《战国策》在先秦历史散文发展中的地位。
《秦策一》“苏秦以连横说秦”理解提示一:
A道德评价看,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利轻义,赤裸裸的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的“朝秦暮楚”的策士形象。是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悖的。
B文学的视角看,这是一个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具有人性的真实性、丰富性,个性鲜明丰满的典型人物。主人公一方面表现出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另一方面却又不顾礼仪廉耻,可以为了功名利达朝秦暮楚。这是那个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