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春景苏轼赏析教案
详细内容
蝶恋花晏殊 教学目标: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二、关于词人: 晏殊P62注释⑥ 太平宰相,一生平顺,仕途坦荡。然而也逃不过普通人的聚散离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蝶恋花]。 三、诵读全词 1.对照注释,注音 2.听读录音 3.齐读 四、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3.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苦以悲景写悲情烘托 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不见 “寄彩笺”“知何处”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 5.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刘备•徐庶) 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 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6.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蝶恋花春景苏轼赏析教案 五、小结: 1.齐读本词,上阕低沉婉转,下阕开阔畅达,试用声音充分体现。 2.你对赏析诗歌有什么心得。 六、延伸作业 试赏析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苏轼作品清新婉丽的风格。 2、理解本词借此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艺术天才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二)思想轨迹 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三)风格变化 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 后期的作品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二、诗歌赏析: (一)导入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二)词牌来历 《蝶恋花》,本名《鹊踏枝》,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被改名为《蝶恋花》。另名《凤栖梧》、《一箩金》、《黄金缕》、《卷珠帘》等。 (三)课文串讲 1、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 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2、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此句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 (思考:“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3、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而是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地道的婉约风格。蝶恋花春景苏轼赏析教案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据《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拓展:苏轼一生中的三位妻妾王弗、王闰之(王弗堂妹)、王朝云(侍妾)) 4、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5、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 (思考:诗中的“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蝶恋花春景苏轼赏析教案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四)结构特点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片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句中矛盾表现在上片“花退残红”与“青杏小”,一衰亡一新生;“花退残红青杏小”整句与“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一悲凉一开朗;“枝上柳绵吹又少”与“天涯何处无芳草”,前句感情低沉,后句强自振奋。下片则写了墙里与墙外,漠然的行人与欢笑的佳人,多情与无情的矛盾。 片中矛盾表现在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 整首词,作者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多情却被无情恼”,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五)艺术特色 与苏轼其他词作相比: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的婉约词和豪放词一样都有一股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拓展:花间派的词风?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从《花间集》得名。花间词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以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体态。语言婉约含蓄歌词的内容多为离思别愁、闺情绮怨。) 三、总结 这首词写初夏时节发生于一墙之隔的一次极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怅与嘲讽之余,却引出妙理,发人深省。上片为时令背景。尽管柳绵将尽,春事无多。然而燕子低昂,绿水环绕,芳草从生,透露出夏日初临的大自然的生机。下片是在如此明丽的环境中一个“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小小插曲。墙里墙外的两种人本不相涉。但一方无情,一方多情,导致了一场感情风波。《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因为苏轼借此表达了某种人生哲理,行人与佳人的遭遇固属偶然。“多情却被无情恼”却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或许有过多次类似经验,由于不了解“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许多烦恼由是而起。然而无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它们始终是难以统一的。还有人评价它富有“禅趣”。那阻隔有情与无情沟通的,不仅仅是绿水环绕的围墙,而更是人们的“心墙” 作者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却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四、达标检测 背诵这首词。 《蝶恋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词中孤独凄清的意境和空虚惆怅的心境,体会作者因“不见所思”引发的伤离愁绪。 2.揣摩意象,激发联想与想象,古今语言转换,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品味鉴赏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缠绵悱恻的相思离别之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蝶恋花》,苏轼词《蝶恋花》(创设情境)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熟悉的诗句。蝶恋花,多少思绪惆怅;蝶恋花,多情总被无情伤。以豪放著称的苏轼,也有清新婉约的一面,一曲《蝶恋花》唱尽了惆怅思绪。今天我们来玩味下同样是婉约宋词的情韵,另一曲《蝶恋花》又能唱出多少柔情?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课前印发) 晏殊(991—1055),字同叔,谥元献,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自小聪慧,少年以神童应昭,赐同进士出身。仕途显达,官至宰相。他喜欢宾客,乐于引荐人才,爱好文艺。他家常常尽曰宴饮,宴必“歌乐相佐”,他的家庭实际就是一个文艺沙龙。据记载,他能诗能文,著作丰富,但对他来说最有成就的是词。现存词130多首,编集成《珠玉词》。 晏殊的词,主要承袭晚唐、五代的遗风,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比较狭窄,大多是反映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的作品,是晏殊词另一主要内容。其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晏殊词的主要成就还是在艺术上。王灼说:“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碧鸡漫志》)“温润秀洁”四个字,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的艺术风格,而且作者的主张也正是这样。《青箱杂记》载了晏殊这么一段话:“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在这里虽专道“吟咏富贵”,但也可代表他对词的表现手法的主要见解。他常用委婉手法,巧妙地运用景物暗示的能力去表现作品的主题。造语工妙,是晏殊词的一大特色。 词牌释义 〔题考〕毛先舒云:“﹝蝶恋花﹞,商调曲也;采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其词始于宋。司马槱在洛下,昼梦美姝牵帷歌:?妾本钱塘江上住?五句,询其曲,名﹝黄金缕﹞。槱后赴钱塘幕官,为秦少章言之,少章续其后段。槱复梦美姝每夕同寝;同寀云:?公廨后有苏小小墓,得毋妖乎??不逾岁,槱病死。故此调又名﹝黄金缕﹞。此调除﹝黄金缕﹞ 外,又有﹝一箩金﹞、﹝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廉﹞、﹝鱼水同欢﹞、﹝明月生南浦﹞等名。” 三、文本研习 1.诵读全词 ⑴自由诵读,读出词的停顿、节奏 ⑵圈韵脚,集体朗读,读出抑扬韵味 2.整体感知 ⑴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抓文中关键词) ——“离别苦”,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离愁别绪(离别之苦) 苏轼《蝶恋花》赏析 龚玥2007050207 摘要:清新婉丽如此诗,上片写境,下片抒情,隐显顶真,回味无穷。“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关键词:晚春/隐显/顶真/矛盾 一道短垣隔开天涯,墙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墙外是背井离乡愁思难抑。本已是伤春恼人,被佳人笑声一撩,更是愁上加愁,愈添惆怅。景伤人情又伤人,人生能有几回情! 一、晚春之景 词的上片是写景,且寓情于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这头一句就很有特色。宋初词人宋祁有一句很著名的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写的是淡红色的杏花盛开在枝头,呈现出浓郁的春意。相比之下,苏轼笔下的杏树枝头,已经是春意将尽了。既写了衰亡,亦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形成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之景,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波。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名时间是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叹,把他惋惜春光将逝的感情和长期漂泊的感叹更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作者就这样在上片用四组富有牲的景物,描绘出晚春的自然风光,又赋予了浓 重的感情色彩。 下片到处都由芳草引起,即到处都有美好的事物来替自己宽慰。但这样美好的事物正像景色的恼人那样,也不免令人烦恼。“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道”即是道路。在道路旁的院墙里,有人在荡秋千。当行人(作者)经过这里,正听到墙里传出阵阵笑声。他听得出,这笑声显然发自荡秋千的女子,而他又该是个“佳人”。在古代,女子有在春天荡秋千的风俗,秋千架就搭在院子或花园里。这位行人所碰到的就是这种美好的情景。他深深地为这笑声所吸引,想借这种美好的情景来排遣心头的抑郁。然而,“笑渐不闻声渐悄”却使他扫兴。悄,寂静无声的意思。这里,不仅笑声逐渐不见,就是墙里佳人发出的荡秋千的声响也消失了。想来,她已经玩罢秋千回房间里去了吧。而这里的行人呢,却感到“多情却被无情恼”。“恼”是使人懊恼的意思。行人,也就是作者,本来想借美好的事物来排遣抑郁的。这种对墙里佳人的多情,却由于墙里佳人根本看不到墙外行人,因而对墙外行人显得毫无感情,使墙外行人想排遣抑郁的愿望落空,更陷入一种莫名的怅惘之中。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到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即下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第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阙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且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二、矛盾之情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阙之间,往往体现出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参考文献 [1]胡云翼.唐宋词一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郑孟彤,李儒炯,王春煜.苏东坡词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自评:90分 《蝶恋花》教案 设计者:岳荣审核者:刘庆兰2012.5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晏殊及其作品风格。 2.熟读成诵,理解“离别苦”。 3.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感受“离别苦”,在品读中赏析“离别苦”。 知识链接 一、文学常识 晏殊:(991-1055)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太平宰相,一生平顺,仕途坦荡。然而也逃不过普通人的聚散离合。 二、《蝶恋花》:本名《鹊踏枝》,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被改名为《蝶恋花》。另名《凤栖梧》、《一箩金》、《黄金缕》、《卷珠帘》等。 三、课前积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伶取眼前人。- 学习过程: 一、导入: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歌咏风花雪月之诗已成为中国诗歌史的奇观。没有一个民族的诗人像中国文人那样拥有一颗易被风花雪月浸透的伤感的心灵。以月为背景,渲染心情的咏月诗更是历代不乏其作者。其中北宋的名词人晏殊(991——1055),以其清新淡雅,含蓄而有韵致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颇有文学价值的《珠玉词》。而《珠玉词》中的《蝶恋花》更是让后人经久不衰传诵。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晏殊的《蝶恋花》 二、文本研习: 1、读完词后,说说作者想传达什么情感? 2、译文:清晨栏杆外的秋菊笼罩在寒烟之中,似含忧愁,兰草上沾着寒露,似在饮泣。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双飞走了。皎洁的月亮不懂得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照入富贵人家。昨夜西风猛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不知道我思念的人今在何处。 3、“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融于景物中,表面上看只写景物,实则暗含深厚的感情。 问题: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怎样来表现离别之苦?试简析。 彼此有别的--燕子的“双飞”是用来反衬孤独,“菊愁兰泣”是借拟人手法移情于景,“明月”则是以“满月”之“圆”暗衬自己的别离之“缺”。对于这些“区别”和“不同”,考生在答题时是应该予以充分注重的,并作出具体的分析,而不能从诸多意象中单单拈出一个“燕子”,然后用一个“等”宇一带而过,以偏概全,肯定会严重失分。 “例子”的层面,不能体现诗句蕴涵的思想内容,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 ①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的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苦。 ②花笼轻烟,似脉脉含愁;兰花挂着露珠,像默默饮泣。作者先把菊、兰拟人化,表现出自己的哀愁。燕子双飞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明月之“圆”暗衬离别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了拟人和反衬表现了离恨苦。 4、其他问法:词的上片写整夜为相思苦恼。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怀?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5、下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所写的境界(意境)有什么特别处? 6、鉴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中“独”与“尽”的妙处。 答案:一个“独”字,写出了思念远人又无以排遣的孤独与无奈。一个“尽”字,活现了登楼远眺寻觅盼望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下文“山长水阔知何处”相呼应,表达望眼欲穿的思念之苦。 7、词的下片写翌日的登眺。试赏析“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句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答案: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但水远山遥,竟不知伊人何处。彩笺写罢,又换尺素,表现了闺中人(游子、作者亦可)絮语叮咛的情意。(1分)这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主人公深深悲慨。(要点:对照、突出悲慨)(2分) 四、总结本词的艺术特色。 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2、词中,作者用了拟人、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人有情。 五、当堂检测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 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 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 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 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2005年辽宁卷) 明确:“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 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六、课后作业: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七、资料:大家妙解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解说:治学第一境界: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治学第二境界: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治学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附:原词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此作题一作“春景”。上片写暮春自然风光。从郊游少年的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层次感、色彩感和运动感。“天涯何处无芳草”,既是对暮春景色拓开一景,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引发下片境界。下片写自然背景中的人事: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自然春意与人事春情相绾合,优美地表现出在流走跃动的春之气息中,惜春少年微妙的恋情之萌动及转瞬便迷失的怅惘。有声有色,情韵悠远,颇富婉媚绰约的风姿。是一篇天韵圆转的佳作。《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妆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就眼前所见写景,写春光将尽,这实写。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 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红花落尽,枝条上留下的是花的残痕和苦涩的小青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燕子”二句,小燕子逐春飞来,恋春不已。绿水环绕山村人家,春情留连不断。细细品味,残破、惨淡之情油然而生。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然而,我们读词时,却必然会联想到当日春光明媚的景象:山花烂漫、柳絮飞扬,冰消雪融后的小溪水,淙淙流过山村人家,燕子戏水闹春,这样的春日,怎不令人神往!两相对照,眼前春的归去,又怎不令人黯然神伤!这种情景交炼而得言外之意的妙笔,正好比一抹彩云,去留无迹。而这种对春的向往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迹。 “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这也是说春归去的一种景象。然而,柳絮在古典诗文中,往往是薄命女子的象征,看见柳絮,很自然地又联想到被遗弃的女子,随风飘摇,没有空白之处。杏子虽然是酸苦的,但它还是会让人联想到落去的鲜花,而柳絮呢?落就落了,谁还惦记呢?这恐怕就是词人身世的自叹吧! “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诗人正自哀怜,满眼芳草使眼前一亮,春天虽然去了,可芳草哪里没有呢!这正是诗人无可奈何聊以自慰的思想反映。 苏轼曾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责受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绍圣三年,他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就又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苏轼本是一个很有政治见解的政治家,也并非顽固的保守派。即使在他被贬出官以后,也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关心人民疾苦,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鼓励、培养文人后辈,但却得不到君主的知遇之恩,始终不被重用。即使如此,仍未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他的这种达观思想,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东坡先生墓铭志》中载有“幼读《庄子》„得吾心矣‟”的感悟。《志林·道士张易简》中说苏轼“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以简为师”。《志林·论修养帖寄子由》还说词人“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少胜解”。因此,词人能随缘自适,“无所往而不乐”,不为世尘所囿,正是苏轼诗词的理趣所在。 下片抒情,是虚写。借偶然遇到的情事,表达“墙外行人”的失意、惆怅和苦闷。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清人王士禛认为:“‘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这正是作者韶秀词风的体现。《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朝云的悲泣,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 没有的。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