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守业更比创业难
详细内容
篇一:《守业更比创业难》
守业更比创业难
——《雄才大略汉武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顺义区赵全营中学刘明辉
课程网址:
一、创新整合点
在前提测评环节,使用平台网页功能,帮助学生回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达到温故知新、承前启后之效。导入环节,教师制作PPT上传至平台,创设历史情境,提出探究主题。探究新知环节,利用网络平台的“投票”功能,使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使用网络平台的“讨论区”功能,突破了传统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时空内达成了多项思维的交流碰撞,真正做到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当堂训练”环节,通过网络平台的“在线答题”功能,学生点击选项即会反映出正确与否,使反馈更加全面、及时,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最后的相关资源环节将与本课有关的文字、视频资源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属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开创”的学习主题。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而闻名于世,也是从秦汉开始的。如果说,秦开创了统一国家的模式,那么汉则是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突出特点发展纵深的典型朝代。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得以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后继的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使西汉王朝发展至鼎盛。由于这一课内容较多较分散,我重新整合教材,将教学主题定为“守业更比创业难”。“创业”指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守业”则指汉武帝在思想、政治、经济、经略边疆等方面巩固国家“大一统”的措施,突出他的“雄才大略”。这一课分为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认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
三、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本课内容了解不多,但对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很感兴趣。可以此为切入点,依托网络平台,将丰富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整合,并利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课堂知识容量,又能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客观地认识史实,发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汉朝建立、“文景之治”的史实,知道汉武帝“雄才大略”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
(2).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的原因及其利弊,发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对比晁错和主父偃解决王国问题的建议,提高比较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观察图片,自主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初步体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汉武帝是中国古代一位有着雄才伟略的政治家。
(2).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习辩证的看问题。
五、教学环境与准备
教师在课前将相关资料如图片、文字、视频、多媒体课件等整理上传到“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初中版)”。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王国问题的解决。
难点: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理解“推恩令”。
七、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流程是:前提测评、新课导入、出示目标、探究新知、总结交流、当堂训练、相关资源七个环节。
(一)、前提测评
教师:出示问题“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回忆旧知。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把重点放在对上节课知识的复习上,达到温
故知新、承上启下之效。
(二)、新课导入
教师:制作PPT上传到网络平台,出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请同学们找一找:与秦始皇相提并论的这位古代帝王是谁?
学生:寻找答案。
教师:出示汉武帝图片及《汉书》中对他的评价。{作业,守业更比创业难}.
教师过渡:毛主席将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可见汉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杰出帝王。他16岁即位,在位长达53年,政绩卓著,使汉朝发展至鼎盛。汉书称他“乃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汉朝,去领略这位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的风采。
设计意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三)、出示目标
教师: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学生: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聆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和最后要完成的任务并带着目标去
学习。
(四)、探究新知
1.创业难——西汉的建立与发展
学生:阅读资料,完成表格。
学生:阅读“词汇表”,了解“休养生息”的含义及“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平台的网页和词汇表功能,帮助学生掌握汉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及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了解文景之治。
2.守业更难——雄才大略汉武帝
教师过渡:经过汉初几代帝王的努力,终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但俗话说“守业更比创业难”,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他遇到了哪些难题呢?{作业,守业更比创业难}.
教师:出示平台上的“君臣对话”。
学生:分角色阅读,了解汉武帝面临的难题之一——诸子百家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汉武帝,你会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中做何选择呢?学生:在线投票,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中选择其一,并思考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生动的对话,展开历史想象,感受当年那场思想交锋的激烈,并了解各派代表人物的主张;使用平台上的“投票”功能,试着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教师:汉武帝最终采取了谁的建议呢?出示PPT1。{作业,守业更比创业难}.
学生:阅读图文资料,了解董仲舒生平;分析史料,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阅读教材,归纳汉武帝的具体做法。
设计意图:将丰富的图文资料制作成PPT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增强感性认识,并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师提问: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确立了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你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好吗?为什么?
学生:进入讨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讨论交流。{作业,守业更比创业难}.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平台的讨论区,可以打破时间的限制,让全班同学在同一时间内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会有所提高,从而突破了难点。
教师过渡:在汉武帝时期,还有一个难题亟待解决,就是王国问题。
教师:点击打开平台上“王国问题”的网页。
学生:阅读网页上的图文资料,思考:“王国问题”造成了哪些危害?“金缕玉衣”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认识“王国问题”的危害与严重性。
教师:看来“王国问题”真的是非常棘手,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打开平台上的
PPT2{作业,守业更比创业难}.
学生:看图并阅读教材P41最后两段小字和最后一段大字,了解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不同做法,并尝试用图示解释“推恩令”。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的图文资料来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为下面分析“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奠定基础;利用生动的图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推恩令”,突破本课的第二个难点。
教师提问:1.对比晁错和主父偃解决王国问题的建议,你认为谁的建议更好?为什么?
2.王国问题让汉初几代皇帝伤透了脑筋,为什么在汉武帝时能彻底解决?
篇二:《稿件-最好的守业是创业》最好的守业是创业
岁时交替,想起一则故事新编: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几乎没有对手,可为何取经路上总是打不过妖怪,还要请神仙来帮忙?有人说,大闹天宫时,孙悟空的对手都是“守业派”,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尽全力;西天取经时,孙悟空碰到的则是“创业派”,不拼命就会一无所有。虽然“戏说”的成分比较浓,但其中道理引人深思。“万里江山千钧担,守业更比创业难”。
守业之所以会比创业难,原因就在于守业者往往把“业”当作别人的,人心不齐、态度不专、用力不全。事业靠守是守不住的,正如最好的防守是攻击,最好的守业其实是创业。没有哪个大企业,可以不依赖创新创业维持一流水平,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观望世界潮流中保持领先。无论是创业之初,还是大业初成,或者鳌头独占,创业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气质。
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工作、对待职责,就会有什么样的状态投入其中。工作也好,事业也罢,如果把它当成“别人的”“单位的”,把自己看成“打工的”,难免滋生不负责任、不出事不干事的心态。有的人精于“惜力”,推一推动一动,宁不干事也不多事;有的人明于“现实”,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很来劲,没好处的事情不起劲;有的人“公私分明”,对“自己的事”很上心,对“公家的事”不走心„„如此由着自己的性子和利益斤斤计较,对工作对个人有多大裨益?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的”“分内的”,出工出力才不为难,出色又出彩才有可能。
创业精神,其实是一种反求诸己的自我加压精神。富有创业精神,意味着在状态、不疲沓,有锐气、不守旧。既然是“创”,就意味着有创见、有创举、敢创新;既然是创业,就意味着鼎力为之、珍惜为之。从外在环境看,天地悠悠,万事匆匆,变革发生之快,任何些小的松懈和停顿,就可能浪费掉一大笔宝贵的机遇。从形势任务看,高扬创业精神,才能破除观念的桎梏、体制的束缚和困难的围追。态度不端、劲头不足、思路不活,无疑是干事创业的最大禁忌。
“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回看过去的一年,从结果看,我们稳中有进,稳中有好,但实际上,我们遇到的困难之多之大超乎想象,闯过的暗礁险滩也难以计数。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如果没有创业精神、蛮拼精神,而是不紧不慢、得过且过、松松垮垮,载入史册的2015年可能会是另一个版本。“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新年新气象,新年新作为,以“冲情云上”的创业精神砥砺前行,迎接我们的才会是更加绚丽的“春霭和光”。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精神意志内蕴着改变自我、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把内在求新、求变、求进的精气神激发出来,我们的事业必能锐不可当。
篇三:《12课大一统的汉朝》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皖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镇中心学校时宝剑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2.掌握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史实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2.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分组讨论,探究秦亡汉兴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和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2.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点:“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法与学法
1.联系法:让学生运用联系回忆的方法,分析出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原因,掌握历史发展的因由规律。
2.讲解法:教师运用讲解法来解决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等问题,达到学生全面、系统理解的目的。
3.讨论法: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4.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百度视频】《守业更比创业难》。
师:一曲《守业更比创业难》把我们带回了大汉王朝。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汉高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板书课题)请阅读课本,5分钟后回答以下问题。
自学指导一:西汉建立后,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是怎样造成的?汉统治者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后教师点拔: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引导学生从回忆旧课中得出结论:这种形势是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造成的。(口述: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萧条,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其中,经济问题最大。秦朝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三百万,繁重的徭役迫使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生产,后接连发生秦末农民战争,使社会经济濒临溃的边缘,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就出现了以上的社会问题。)
分组讨论:面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该怎样进行统治?假如,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学生分组讨论找学生回答。)只有采取措施尽快恢复经济,才能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于是,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以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措施。
2.汉高祖以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前180-前141)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
汉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一起互相交流、质疑,归纳出文景之治时采取的主要措施:轻徭薄赋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
讨论探究:什么是“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对我们当今社会经济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在生讨论的过程中师予以点拔,引导学生对比秦修建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的做法有何有同。得出结论: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各地诸侯的势力也在一天天的膨胀起来,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汉武帝面临国内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是什么?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诸侯王的封地和以前相比有何变化?推恩会解决诸侯国问题它起到作用是什么?
"推恩令"的内容,诸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爵号外,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定封号。这样,可以使一个大王国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使王国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分散,大大削弱王国同中央对抗的实力。
汉武帝在思想领域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生活动: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物:汉武帝(学生A)法家(学生B)道家(学生C)儒家(学生D)学生A: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大汉江山呢?学生B:启奏陛下,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批评皇帝的政策,对国家不利,我们要用法家的思想治国,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学生C: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思想不可取,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用吧!学生D:吾皇万岁万万岁!臣以为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儒家思想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认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学生A:分析的有道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过渡: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政局动荡不安,西汉政权摇摇欲坠,西汉逐渐走向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汉朝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大一统”,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这节课我们主要收获的不仅仅是这样一些基础的知识,还明白了守业更比创业难和祖国统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作业:课后习题、基础训练
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1、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