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魏都的文章

魏都的文章

详细内容

第一篇:《家乡·许昌·三国·征文》

家乡·许昌·三国

许昌市第一中学七三班申璞瑜

称许昌为“古都”,实在名副其实。这里是全世界炎黄子

孙的寻根问祖之地。有的历史,因为太久远而消散于无形,只成了书里的符号;有的人物因深埋于地下而被人遗忘。但直到如今,三国的历史典故仍会被人们反复提及。而一部120回的三国,就有51回发生在许昌,172处提到许昌。许昌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众多。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踏上许昌这片土地,便如走进了三国故事里。魏都宾馆、建安大道、魏武帝广场……在这里,三国余韵浓抹,俯首皆是三国故事,历史传说。“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春秋楼----彩塑的是关羽的坐像,关公傍烛拈髯观书,形态逼真。看到那已燃不起来的烛光,我想起了民间传说,关羽要夜读《春秋》,二位皇嫂要做针线,曹操却派人只给他们送去一根蜡烛,企图乱其礼数。关羽大义凛然,抽出宝剑,把蜡烛劈为两半,分开使用。从此,关羽“剑劈蜡烛”的故事就传为佳话。清代乾隆年间,许昌州官曾题诗赞颂关羽美德: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川。

然而让我震撼的,是“关羽诗竹碑”。关羽在曹营,一心想着刘备,就画了一幅竹子图,挂在春秋楼内,表示他的忠贞。乍看,一株株的竹子,临风摇曳,再看,竹叶的交叉疏密,都像是着意安排的,仔细看,飘洒的竹叶竟组成了一个个的文字,顺着竹势念下去,是一首五言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谢。”有人说,当时的曹操未看出此诗,我想足智多谋的曹操肯定看出来了,人们只看到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义,却没有看到曹操爱惜人才的博大胸怀。

在许昌,三国遗迹很多,需要你亲自触摸。

第二篇:《文章详略与中心人物》

武汉龙文教育学科辅导讲义

龙文教育·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

——笑中带有年轻的顽皮,笑中带有温柔的提示,从那笑容中我还仿佛感受到了午饭的香甜,那里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情感,但我却是深深地、深深地体会到了,将它埋入心底。此时的心中只有喜悦,之前的莫名之火早已烟消云散。那笑,如哈欠般将我传染,我随之报以同样的微笑给她,也许脸部的肌肉并非很自然,但仍希望能消减她心里的委屈和疲惫。

(二)文章详略

1.含义:详写: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略写: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2.详略关系(以上文为例讲解):

日常写作中,常有一些写得不生动的作文,除了内容、语言的毛病之外,关键是这些作文的作者还没有掌握好“详写、略写和不写”的基本功。

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罗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

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绿叶衬红花”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3.如何详略原则(1)过程详,结果略

(2)面上略,点上详常见详略错位:

(1)主次颠倒(略写的详写了,详写的略写了)(2)漫无节制(详写也要把握好“度”)(3)语焉不详(略写的也要有“实”的内容)(4)堆砌材料(平均使用笔墨)

(5)面面俱到(详写、略写,还有“不写”)4.如何确定详略(1)看题审题确定中心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无论事件怎样复杂,写作的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只做榄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中心服务的。.......(2)分清题材

为了把记叙文写得更好,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但是,必须“叙”详而“议”略,处理得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适当的选择人物描写或细节描写

详略的表现形式并非看语言文字的多少,我们要学会在两者之间巧作文章,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展示语言的丰富性。详写的内容要在“细”字上下功夫。画人物,要血肉宛然;绘景物,要栩栩如生;写心理,要细腻逼真;谈观点,要深刻独特。略写的内容要在“巧”字上努力,或用排比等修辞串起精彩的事实,抒发真挚的情感;或用富含哲理

2

3

不擅此道的游客,怎么钓也是毫无成果。

话说那两位钓鱼高手,两人个性完全不同。其中一人孤僻而不爱搭理别人,单享独钓之乐;而另一位高手,却是个热心、豪放、爱交朋友之人。爱交朋友的这位高手,看到游客钓不到鱼,就说:“这样吧!我来教你们钓鱼,如果你们学会了我传授的决窍,而钓到一大堆鱼时,每十尾就分给我一尾。不满十尾就不必给我。”双方一拍即合,欣表同意。教完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样也传授钓鱼术,依然要求每钓十尾回馈给他一尾。

一天下来,这位热心助人的钓鱼高手,把所有时间都用于指导垂钓者,获得的竟是满满一大箩鱼,还认识了—大群新朋友,同时,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备受尊崇。另一方面,同来的另一位钓鱼高手,却没享受到这种服务人们的乐趣。当大家圈绕着其同伴学钓鱼时,那人更显得孤单落寞。闷钓一整天,检视竹篓里的鱼,收获也远没有同伴的多。

当你帮助别人获得成功——钓到大鱼之后,自然在助人为乐之余而得到回馈。这么美好的事情,而我们却往往不能做到知行统一。

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收获;与人分享,实际上你并未损失什么,相反你却收获了更多、提升更快。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备受尊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行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两位钓鱼高手在行为和结果方面的不同。

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行为不同的结果

3、用“∥”将短文分为两个部分,给每一部分添加一个简短的小标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到文中最后一句话,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其它的一些和其意思相近的语句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你有机会与两位钓鱼高手相见,你愿意跟其中的哪个人做朋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魏都的文章}.

6、口语交际角

读了上面的短文,你会从中受到怎样的教育和启发?如果大家就这个问题展开交流

的话,请把你准备作的发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5

第三篇:《答案》

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曰:“吴起贪不可用也。”武侯疏吴起。门客中有一个在魏武侯面前说吴起的短处,他说:“吴起贪财,不可重用他啊。”武侯就疏远了吴起。

公子成入见曰:“君奚为疏吴起也?”武侯曰:“人言起贪,寡人是以不乐焉。”

公子成进见武侯说:“你为什么要疏远吴起呢?”武侯说:“有人说吴起贪财,我因此不喜欢他了。”

公子成曰:“君过矣,夫起之能,天下之士莫先焉:惟其贪也,是以来事君,不然君岂能臣之哉?

公子成说:“君王错了,吴起的才干,天下的士人没有超过他的。正由于他有贪欲,所以来侍奉你,要不然你怎么能用他做你的臣呢?

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务光、伯夷天下之不贪者也,汤不能臣务光,武王不能臣伯夷,今有不贪如二人者,其肯为君臣乎?

况且你自己觉得同商汤,周武王相比,谁贤明呢?务光、伯夷是天下没有贪欲的人,但殷汤不能用务光做臣,武王不能用伯夷做臣。如今有像两人那样不贪婪的人,他肯做你的臣吗?

今君之国,东距齐,南距楚,北距韩、赵,西有虎狼之秦,君独以四战之地处其中,而彼五国顿兵坐视,不敢窥魏者何哉?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

如今君王的国土,东面与齐国对抗,南面与楚国对抗,北面与韩、赵对抗,西面有如狼似虎的秦国,你独自处在四战之地的包围中,而那五国屯驻军队,坐而静观,但却不敢窥视魏国,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魏国有吴起做大将啊。

周《诗》有之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是也。君若念社稷,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欲而无他求,坐威魏国之师,所失甚小,所得甚大。

周《诗》有这样的诗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就是这样的武夫啊。你如果考虑国家的利益,只要吴起想要的和喜欢的,你就给予他,使吴起满足了欲望而没有别的要求,你才能坐享魏国军队的威势,这样所失去的很小,所得到的很大。

乃欲使之饭粝茹蔬被短褐步走以供使令,起必去之。起去,而天下之如起者,却行不入大粱,君之国空了。臣窃为君忧之。”武侯曰:“善。”复进吴起。

而如果让他吃糙米,吞蔬菜,穿短衣,徒步行走而供你驱使,那么吴起必定离开魏国。吴起离去,而天下有像吴起这样才能的人,就会却步不到(魏都)大梁来了,君王的国家就没有人才可用了。我私下为你担忧的就是这个。”武侯说:“讲得好。”又重新重用吴起。

一棵树的智慧

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往后读文章,第一个空的时间标志很明显,直接提取即可。二三个空,要根据选文内容加以概括。第二个空是对课文中间内容的概括,第三个空有明显的语言标志。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和提取能力。

点评:概括文章内容与情节,应把文章分成有机的几个部分,将每部分的内容概括清楚即可.概括的模式一般为:写人的,要写出有关谁,什么事.有的也要写出背景和事件的结果;写物的,要写出有关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

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不争艳,不媚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试题分析:“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是排比,“小心”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结合语句和上下文语境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不争艳,不媚俗”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它们的喜爱。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养了三年的牡丹用不开花的方式抗议被移了魂、切了骨。试题分析:审题后到原文去提取,可以看到相关的语句,如九段“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

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根据这些语句,可概括出正确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

点评:结合文章的内容,揣摩其中的原因,运用得体的全面的语言作答。一般要到题干中的问题句附近去寻找相关语句,仔细揣摩后拟出切题的答案。注意一定要切题作答,不可所答非所问。

对比(衬托插叙)黑槐尽管去年受到伤害,但今年仍然开出又美又密的花蕾,体现了它漠视痛苦,淡然宁静,尽职尽责,坚守自己的生存智慧。

试题分析:审题后,首先理解“一棵树的智慧”的内涵,即倒数第二段的“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结合原文内容可知,文章把牡丹和黑槐进行了对比,突出了“智慧”的内涵。

第四篇:《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

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

刘顺安

魏,本为西周封国。公元前661年为晋国所灭,封大夫毕万于魏(山西芮城北),后从其国名而称魏氏,战国时的魏国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晋文公时,毕万子袭位,列为大夫,又徙治霍(山西霍州西南),公元前562年,又治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451年,魏桓子与韩、赵伐灭知伯,分其地,后又于公元前376年参与三分晋国,正式确定了魏国的领土范围。

一、魏惠王迁都大梁

这里主要谈两大问题:一是魏都大梁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二是何时从旧都安邑迁至大梁的?

先谈第一个问题,魏惠王迁都大梁,是我国战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结果。

魏惠王是继魏文侯、魏武侯之后的第三任魏国的统治者,也是战国时期第一位称王的国君。他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逃避主义者,而是一位胸怀大志、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国君。其“六年”迁都大梁时期,秦国还不是很强大,商鞅亦尚未入秦变法,并不存在秦国对魏国构成的威胁,没有什么锋芒可避。其即位不久就抢抓机遇、趁机东迁的目的,系在于大梁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从其迁都不久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行动表现上,亦可证实这一点:魏惠王迁都大梁,不是“避秦”,而是为了争霸,发展自己的国力。对此,早在清代学者雷学淇的《竹书纪年义证》卷36中就指出:“魏之徙都不必因秦虏太子,东地至河,近安邑始迁也。《世家》谓襄王五年始予秦西河之地,七年始入上郡于秦,是惠王三十一年前秦地未尝东至河矣”。朱右曾在《竹书纪年存真》一书中也说:“惠王之徙也,非畏秦也,欲与韩、赵、齐、楚争强也。安邑迫于中条、太行之险,不如大梁平垣,四方所走,集车骑便利,而与诸侯争衡”。由此可见,魏惠王迁都大梁的原因应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不是如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之观点:“为了避秦”。这是因为:{魏都的文章}.

一是战国初年,魏国是第一个成为最强盛的国家,没有对手可言,已具备了争霸的基础。三家分晋时魏国分得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那是原来晋国的基本地区,生产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更重要的是在魏文侯时期,经过李悝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形成了中央集权,建立了一支以武卒制的强大武装。在战国初期的兼并战争中得到的土地最多;

二是魏国在西边攻取了秦的河西,在北方取得了中山,在南方又取得了郑、宋、楚三国间的大片土地,使疆域扩大至上述地区,形成了东、西两大地理区域⑴(参见图五:《魏国疆域形势图》),已初具了霸业的规模,这是其次;

三是公元前391年魏、赵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榆关,魏国占有大梁及其外围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为后来迁都大梁奠定了基础⑵;

四是由于当时的形势需要。战国前期,因韩国的北疆和赵国的南疆接壤,这种形势便将魏国河东与河内地区隔断,不利于国内两大地域间的交通联系。河内(河南北部)和河东(山西西南部)的交通只有上党山区一线,如若受到秦、赵、韩的攻击,切断交通线形势就岌岌可危⑶,没有开拓的空间;

五是安邑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利于魏国争霸的需要,使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安邑,地处晋南是一个盆地,北边是霍太山,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黄河,南边是中条山和黄河。此盆地面积较小,发展受到限制。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大有恢复晋国统一局面野心的魏国,在这样的条件不得不迁都到地势形势十分重要,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和更利于控制东方诸侯的大梁(见图一:魏国大梁、安邑地理位置图)。所以魏惠王刚即位不久,便将国都由安邑迁往大梁,以图霸争雄⑷,这是迁都的决定性因素。

再谈第二个问题,魏国迁都大梁的时间。

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至大梁,这是战国时期魏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可是自汉、唐以来对迁都的时间,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之有以下诸说:{魏都的文章}.

一是四年(前367年)说。见于《今本竹书纪年》。(惠王)四年夏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

二是六年(前365年)说。《水经•渠水注》引《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汉书•高帝纪》注引臣瓒语曰:“《汲郡古文》云:惠王之六年,自安邑迁于大梁”。宋人罗泌《路史•国名记》也采用此说:“魏惠王六年,自安邑徙大梁,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