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乌鸡怎么养

乌鸡怎么养

详细内容

篇一:《乌鸡养殖技术》

目录

乌鸡养殖技术

乌鸡又称乌骨鸡、泰和鸡、竹丝鸡、丝毛鸡等,原产于我国江西省泰和县,是我国特有的药用名贵鸡种,饲养历史悠久,现在全国各地均有饲养。乌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肌体富含氨基酸、黑色素、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经常食用能增加人体内的血红细胞和血色素,提高肌体的免疫力,具有较高的滋补、药用和观赏价值。

―、乌鸡的生物学特性

1、体型外貌

乌鸡外貌美观奇特,典型的乌鸡具有桑椹冠、缨头、绿耳、胡须、丝毛、五爪、毛脚、乌皮、乌肉、乌骨十大特征,有"十全"之誉。成年公鸡体重1.5-2公斤,成年母鸡体重1-1.3公斤。

(1)丛冠:母鸡冠小,如桑椹状,色特黑;公鸡冠形特大,冠齿丛生,像一束怒放的奇花,又似一朵火焰,焰面出现许多“火峰”,色为紫红,也有大红者。

(2)缨头:头顶长有一丛丝毛,形成毛冠,母鸡尤为发达,形如“白绒球”,又似“游泳头”。

(3)绿耳:耳叶呈现孔雀绿或湖蓝色,犹如佩戴一对翡翠耳环,在性成熟期更是鲜艳夺目,光彩照人,故有人喻为“新婚巧装”。成年后,色泽变浅,公鸡退色较快。

(4)胡须:在鸡的下颌处,长有一撮浓密的绒毛,人们称之为胡须。母鸡的胡须比公鸡更发达,显得温顺而庄重。

(5)丝毛:由于扁羽的羽干部变细,羽支和羽小支变长,羽小支排列不整齐,且缺羽钩,故羽支与羽小支不能连接成片,使全身如披盖纤细绒毛,松散柔软,雪白光亮,只有主翼羽和尾羽末端的羽支和羽小支钩连成羽片。

(6)毛脚:由部至脚趾基部密生白毛,外侧明显,观赏者称之为“毛裤”。

(7)五爪:在鸡的后趾基部又多生一趾,故成五趾,又称为“龙爪”,又有“五爪兴龙”之说。

(8)乌皮:全身皮肤均为黑色。

(9)乌肉:全身肌肉、内脏及腹内脂肪均呈黑色,但胸肌和腿部肌肉颜色较浅。

(10)乌骨:骨膜漆黑发亮,骨质暗乌。泰和鸡的十大特征人们形象地概括为:一顶凤冠头上戴,绿耳碧环配两边;乌皮乌骨乌内脏,胡须飘逸似神仙;绒毛丝丝满身白,毛脚恰似一蒲扇;五爪生得很奇特,十大特征众口传

2、生产性能

乌鸡180-200日龄开产,年产蛋120-150枚。乌鸡体小,生长速度慢,一般饲养90天体重为750克左右。泰和鸡体型较小,成年公鸡体重1300~1500克,成年母鸡体重1000~1250克。公鸡开啼日龄150~160天。母鸡开产日龄170~180天。年产蛋100枚左右,蛋重40克左右,蛋壳呈浅白色,蛋形小而正常,蛋形指数74左右。母鸡就巢性强,在自然情况下,一般每产10~12枚蛋就巢1次,每次就巢在15天以上。种蛋孵化期为21天。

3、生活习性

乌鸡性情温顺,喜欢群居。喜欢吃杂粮,采食量少,少食多餐。耐热,喜欢干燥清洁环境。胆小怕惊,怕冷怕潮湿。抱窝性强,每下20枚蛋就抱窝,要适时醒抱,提高产蛋率。

(1)适应性:成鸡对环境的适应的性较强,患病较少,但幼雏体小,体质弱,抗逆性差,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易病,易死,难养。但经多年来的选育研究和提高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育雏率、育成率和种鸡存活率均达95%左右。泰和鸡耐热性很强,但怕冷怕湿,饲养中应特别注意。

(2)胆小怕惊:泰和鸡胆小,一有异常动静即会造成鸡群受惊,影响生长发育和产蛋,因此,应创造一个较宁静的饲养环境。

(3)群居性强:泰和鸡性情极为温和,不善争斗,但最好公母分群,大小分群饲养,使鸡群生长发育均匀、整齐。

(4)善走喜动:泰和鸡善走喜动,但飞翔能力较差,管理方便,一般采用地面平养或网上平养为宜。

(5)食性广杂:一般的玉米、稻谷、大小麦、糠麸、青绿饲料均能喂饲,但应注意饲料要全价,这样有利于鸡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的提高。

(6)就巢性强:抱性是繁殖后代的本能,泰和鸡抱性较强。

二、乌鸡场建设

1、场址选择

场扯的选择对鸡场的建设投资,鸡群的生产性能、健康状况、生产效率、成本及周围的环境都有长远的影响,因此,对场扯必须慎重选择。选择鸡场场址要求交通方便,又不能离公路太近,要求离主干道500米以上,离次干道100米以上。场内外道路平坦,场址要远离居民点,其他畜禽场和屠宰场以及有烟尘、有害气体的工厂,以利于卫生防疫。

2、鸡场建设与布局

(1)区域划分:

①生产区:包括孵化室、育雏室、后备鸡舍、种鸡舍等。

②辅助生产区:包括饲料仓库、饲料加工厂、车库、蛋库、兽医室等。

③行政管理区:门卫传达室进场消毒室、办公室、财务室、生产技术室、卫生防疫间。④生活区:宿舍、食堂、居民点等。各区之间要严格分开,各区间距应在80~100米以上,行政管理区应接近生产区,便于指导与管理生产。生活区应根据场区内的主导风向及季节风情况,设在上风向,以保证生活区的环境卫生,知活区的污水严禁进入生产区。

(2)鸡舍的布局:按孵化室、育雏室、后备鸡舍、种鸡舍等顺序排列。孵化室最好选在整体布局的上风向。开放式鸡舍应坐北朝南或朝东南,以利光照、保温与通风。鸡舍间距应在30~50米以上。

场内道路:鸡场内应少开道路,有条件的场,可将运送饲料、垫草与运送粪便、死鸡的道路分开,以防交叉感染。另外,鸡场内外应尽量搞好绿化,既可美化环境,改善鸡场的自然环境,又可保护鸡场的环境,促时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使鸡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乌鸡的孵化

1、种蛋选择

挑选种蛋必须来自纯正鸡种,必须来自饲养管理正常、健康高产、无传染病的鸡群。要选择母鸡开产3周后所产的新鲜蛋,蛋形以椭圆形为好,蛋壳清洁、颜色正常,厚度适中,一般选择重40~50克的乌鸡种蛋

(1)外观选择:要看种蛋的清洁度、蛋重、蛋形、蛋壳颜色等。入孵种蛋,表面不应有粪便、破蛋液等污染物;蛋重要适中,符合品种标准,过大,孵化率下降;过小,雏鸡体重小,蛋重相差悬殊则出雏不整齐。一般选择35~40克的乌鸡种蛋为宜;蛋形以椭圆形为最好,过长、过圆、腰凸、两头尖的蛋必须剔除;蛋壳颜色应符合本品种要求。另外,钢皮蛋、沙皮蛋、皱纹蛋等均应剔除,不能作种蛋用。

(2)听音:两手各拿3枚种蛋,转动五指,使蛋与蛋互相轻轻碰撞,听其声音,完整无损的蛋其声音清脆,破损蛋可听到破裂声,应该剔除。

(3)照蛋透视:用照蛋灯或专门照蛋器械,在灯光下观察蛋壳、气室、蛋黄、血斑、肉斑等项内容。破损蛋可见裂纹;沙皮蛋可见一点一点的亮点;看气室大小了解蛋的新鲜程度,并可观察气室位置是否正常,正常新鲜蛋的蛋黄颜色为暗红或暗黄,如发现蛋黄上浮、蛋黄呈灰白色、蛋黄沉散等现象,均应剔除;如发现蛋黄上或蛋白上面有白色点、黑点、暗红点,转动时随着转动出现血肉斑,育种孵化应剔除。

(4)剖视抽检:此法多用于育种或外购的种蛋。将蛋打开倒入衬有黑纸或黑绒的玻璃板或平皿中,观察是否有血肉斑和新鲜程度。一般只用肉眼观察即可,在育种上则需用蛋白高度测定仪等专用仪器进行测量。新鲜蛋应是蛋白浓、蛋黄高度高,否则为陈蛋。

2、孵化技术

(1)孵化前的准备

孵化室内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温度,孵化室内的温度保持在22℃,室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5~60%。

(2)上蛋

将挑选好的种蛋大头向上放在孵化盘里。入孵前4~6小时,将种蛋置于22~25℃的环境下预热。

(3)孵化机的控制

孵化期间,管理员要注意观察孵化机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乌鸡的孵化温度应保持在37~38度。湿度60%~70%。孵化室内温、湿度及换气,要依照气温情况适时调节。

(4)翻蛋

翻蛋有助于胚胎运动,防止粘连,促进发育,孵化机内的种蛋每2~3小时翻蛋一次,翻蛋角度为90°。

(5)照蛋

孵化期内应该在第7天和第18、19天落盘时照蛋2次,以便及时验出无精蛋和中途死胚蛋,还可以观察胚胎发育情况。

(6)移蛋(落盘)

在孵化第十八天或第十九天最后一次照蛋后,将孵化盘上的蛋移到出雏盘中,此后停止翻蛋,增加水盘,提高湿度,准备出雏。

(7)出雏

发育正常的鸡胚,孵满20天就开始破壳出雏。在出雏期间,根据出壳情况,要及时捡出绒毛已干的雏鸡和空蛋壳。出雏结束后,要抽出出雏盘,彻底清洗、晒干和消毒,准备下次出雏用。每次捡出的雏鸡,放入出雏箱或雏鸡专用盒中,然后置于30~35℃的暗室中,使雏鸡充分休息,准备进入育雏舍或等候接运。

四、饲养管理

1、雏鸡的饲养管理

(雏鸡指0~60日龄的鸡)

篇二:《乌鸡养殖技术》

乌鸡养殖技术

一、药用乌鸡的品种及其特性

(一)泰和鸡(二)余干乌黑鸡

二、乌鸡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光照(二)温度(三)湿度(四)通风

三、繁育技术

(一)乌鸡品种或品系的培育(二)繁育方法(三)选种选配(四)乌鸡繁育体系的建立

四、孵化与人工授精

(一)孵化方法(二)种蛋的选择、保存、消毒与运输(三)孵化技术(四)人工授精

五、饲料与营养

(一)饲料的种类(二)乌鸡日粮的配制

六、鸡舍与设备

(一)鸡舍设计的要求(二)场址的选技与布局(三)鸡舍类型与特点(四)养鸡设备

七、饲养管理{乌鸡怎么养}.

(一)雏鸡的饲养管理(二)育成鸡的饲养管理(三)种鸡的饲养管理(四)商品鸡的饲养管理

八、疾病地预防

(一)鸡场的综合防疫措施(二)常用消毒药剂及其用法(三)常用疫苗及使用方法

--------------------------------------------------------------------------------

药用乌鸡的品种及其特性

乌鸡以皮肤、骨骼、肌肉均呈乌黑色而得名,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比较原始的方法选拔、培育出来的稀有珍禽。它遗传性能稳定,品种纯正。其中最著名的品种是江西省泰和县原产的泰和鸡和该省余干县原产的余干乌黑鸡。此外,还有江山乌鸡、略阳乌鸡、雪峰乌鸡等,均有一定的饲养量。现将泰和鸡和余干乌黑鸡的特征特性作较全面的介绍。

(一)泰和鸡

泰和鸡,又名丝毛鸡,医学上爱称乌骨鸡。根据其外貌某一特征给予的称呼则更名目繁多,如:绒毛鸡、羊毛鸡、狮毛鸡、松毛鸡、白绒鸡、绢丝鸡、竹丝鸡、黑脚鸡、丛冠鸡、龙爪鸡、白凤鸡等;根据原产地又称武山鸡、泰和鸡。该鸡在广东、福建等省也有少量分布。泰和鸡具有丛冠、缨头、绿耳、胡须、丝毛、毛脚、五爪、乌皮、乌肉、乌骨十大特征,故称“十全”、“十锦”。泰和鸡全身羽毛洁白无疵,体型娇小玲珑,体态紧凑,外貌奇特艳丽,真是风韵多姿,千妩百媚,惹人喜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尤其以药用、滋补、观赏闻名于

世。泰和鸡外貌十大特征齐全,遗传性能稳定,品质纯正,是世界稀有珍禽,是我国宝贵的品种资源,曾是历代进贡皇室之珍品,现已列为国际标准品种。

1.外貌特征

(1)丛冠:母鸡冠小,如桑椹状,色特黑;公鸡冠形特大,冠齿丛生,像一束怒放的奇花,又似一朵火焰,焰面出现许多“火峰”,色为紫红,也有大红者。

(2)缨头:头顶长有一丛丝毛,形成毛冠,母鸡尤为发达,形如“白绒球”,又似“游泳头”。

(3)绿耳:耳叶呈现孔雀绿或湖蓝色,犹如佩戴一对翡翠耳环,在性成熟期更是鲜艳夺目,光彩照人,故有人喻为“新婚巧装”。成年后,色泽变浅,公鸡退色较快。

(4)胡须:在鸡的下颌处,长有一撮浓密的绒毛,人们称之为胡须。母鸡的胡须比公鸡更发达,显得温顺而庄重。

(5)丝毛:由于扁羽的羽干部变细,羽支和羽小支变长,羽小支排列不整齐,且缺羽钩,故羽支与羽小支不能连接成片,使全身如披盖纤细绒毛,松散柔软,雪白光亮,只有主翼羽和尾羽末端的羽支和羽小支钩连成羽片。

(6)毛脚:由部至脚趾基部密生白毛,外侧明显,观赏者称之为“毛裤”。

(7)五爪:在鸡的后趾基部又多生一趾,故成五趾,又称为“龙爪”,又有“五爪兴龙”之说。

(8)乌皮:全身皮肤均为黑色。

(9)乌肉:全身肌肉、内脏及腹内脂肪均呈黑色,但胸肌和腿部肌肉颜色较浅。

(10)乌骨:骨膜漆黑发亮,骨质暗乌。泰和鸡的十大特征人们形象地概括为:一顶凤冠头上戴,绿耳碧环配两边;乌皮乌骨乌内脏,胡须飘逸似神仙;绒毛丝丝满身白,毛脚恰似一蒲扇;五爪生得很奇特,十大特征众口传。

2.生物学特性泰和鸡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长期以来在生态条件的自然选择下,世代衍生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它具有体小、敏捷、觅食力强、适应性好等特点。

(1)适应性:成鸡对环境的适应的性较强,患病较少,但幼雏体小,体质弱,抗逆性差,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易病,易死,难养。但经多年来的选育研究和提高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育雏率、育成率和种鸡存活率均达95%左右。泰和鸡耐热性很强,但怕冷怕湿,饲养中应特别注意。

(2)胆小怕惊:泰和鸡胆小,一有异常动静即会造成鸡群受惊,影响生长发育和产蛋,因此,应创造一个较宁静的饲养环境。

(3)群居性强:泰和鸡性情极为温和,不善争斗,但最好公母分群,大小分群饲养,使鸡群生长发育均匀、整齐。

(4)善走喜动:泰和鸡善走喜动,但飞翔能力较差,管理方便,一般采用地面平养或网上平养为宜。

(5)食性广杂:一般的玉米、稻谷、大小麦、糠麸、青绿饲料均能喂饲,但应注意饲料要全价,这样有利于鸡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的提高。

(6)就巢性强:抱性是繁殖后代的本能,泰和鸡抱性较强。

3.生产性能泰和鸡体型较小,成年公鸡体重1300~1500克,成年母鸡体重1000~1250克。公鸡开啼日龄150~160天。母鸡开产日龄170~180天。年产蛋100枚左右,蛋重40克左右,蛋壳呈浅白色,蛋形小而正常,蛋形指数74左右。母鸡就巢性强,在自然情况下,一般每产10~12枚蛋就巢1次,每次就巢在15天以上。种蛋孵化期为21天。

4.经济价值泰和鸡外貌奇特,营养丰富,它集药用、滋补、美食、观赏于一身,是驰名中外的多用途优良鸡种。

(1)药用:泰和鸡重要的经济价值在于药用,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备受历代医药家所重视,被誉为“药鸡”,民间用乌鸡治病的验方颇多。据《本草纲目》记载:“泰和老鸡,甘平、无毒,内托小儿痘疮,家家畜之”。又“乌鸡甘平无毒,益助阳气,起阴补肾,主治虚劳亏损,治消渴、中恶、胸腹痛,益产妇,治女人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病,大人小儿下痢噤口,煮食饮汁,亦可捣和药丸”。清朝康熙年间,汪昂所著《本草备要》中记载:“乌鸡补虚劳,甘平,鸡属木,骨黑者属水,得水木之精气,故能益肝肾,退热补虚,男用雌,女用雄”。近代医学记载:乌鸡还有治头痛、胃病、慢性肾炎、慢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哮喘、气管炎、喉炎、骨折、脑神经病、心脏病及促进创伤愈合等功能。以乌鸡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就有数十种,如著名的妇科名药“乌鸡白凤丸”、“参茸白凤丸”;还有治疗腰腿疼痛的“乌鸡天麻酒”。以乌鸡为原料的“乌鸡药酒”在我国四大礼品酒中名列榜首。

(2)滋补:泰和鸡肉质乌黑细嫩,味鲜可口,营养丰富,对人体最具滋补效能,是高级营养滋补品。据分析,乌鸡肉中含丰富而全面的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蛋白质含量和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均比普通鸡高,蛋白质含量为43~56%,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铁、铜、锌等,血液中所含有的γ球蛋白、血小板、血清酶类均经晋通鸡高。乌鸡对老人、儿童、产妇及体弱久病者的补益尤为显著。

篇三:《乌鸡的全面高效养殖技术》

乌鸡的高效养殖技术

乌鸡形似家鸡,但头小颈短,眼黑色。冠小而翅短,飞翔能力差。全身羽毛白色,腿短而呈黑色,毛细密,后趾呈分叉状。乌鸡体型小,雄性成鸡体重不超过2公斤,雌性体重1公斤~1.5公斤,年产蛋80枚左右,平均蛋重41克。

1、乌鸡的繁育

乌鸡公鸡性成熟早,15周龄左右;母鸡25周龄左右性成熟,开始产蛋,33周龄达到产蛋高峰期。通常采用公鸡与母鸡自然交配方式配种,大群散养时公母搭配比例为1∶10。配组笼养时,每笼7只,公母搭配比例为1∶6。乌鸡的自然寿命可达10余年,但繁殖旺期只有2年。收集种蛋后立即进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消毒后贮存。种蛋贮存的适宜温度10℃~15℃,湿度65%~70%,保存超过一周后,每天转蛋一次,防止蛋黄与壳膜粘连。通常存放时种蛋小头向上竖放,孵化期21天。

2、孵化条件有6个:温度、湿度、通风、翻蛋、晾蛋与照蛋。适宜温度为39℃;湿度在孵化初期和中期为55%,后期(19天~21天)防止雏鸡绒毛与蛋壳膜粘连增加到60%~70%;保持通风,供给胚胎新鲜空气;入孵后必须翻蛋,每3小时翻蛋1次。18胚龄后停止翻蛋,翻蛋的角度为前后45°。17胚龄后需晾蛋降温,切断电源,打开孵化室门,照常转动风扇,蛋壳凉至32℃即可。照蛋在于观察胚胎是否正常,如发现不正常,及时找出原因调整孵化条件。

3、乌鸡的饲养管理

育雏饲养管理。0~6周龄的乌鸡,要给温保暖,1周内35℃,每周降2℃~3℃,6周龄时23℃为宜。适宜密度1周龄~2周龄每平方米50只,3周龄~5周龄每平方米30只,6周龄~10周龄每平方米20只。雏鸡进入育雏室后,应先饮水,饮水2小时~3小时后再开食。第一次喂料,可用碎米、小米或颗粒料开食。当雏鸡学会饮水、自动采食后,第二天应尽量让雏鸡吃上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育雏期饲料配方为:玉米60%、豆饼24%、麸皮5%、进口鱼粉6%、酵母粉2%、骨粉2.5%、食盐0.4%、微量元素0.1%、多维素10克,每天喂6次~8次,3周后每天喂4次~6次。

正常情况下,雏鸡从第四天开始就应通风换气,及时排出舍内氨气和二氧化碳,还要创造安全的环境条件,使雏鸡群不受惊扰。

育成乌鸡的饲养管理。7周龄~25周龄的乌鸡转入育成期,宜由笼养转为地面平养。以利于加强运动和促进生长发育,不留做种用的作为商品鸡饲养,公母分开管理,平养以100只~150只为一小群。饲料配方:玉米64.5%、豆饼23%、麸皮4%、进口鱼粉3%、骨粉2%、食盐0.4%、酵母粉3%、微量元素0.1%、多维素10克,每日3次。

平养条件下饲养密度:18周龄的每平方米10只,18周龄后每平方米7只。还应定期称重,低于标准的加大喂料量或饲喂次数,反之减少。

成年种用鸡的饲养管理。供给充足的营养物质,减少窝外蛋,提高受精率,保持蛋壳外清洁度。产蛋高峰期光照要达到每天16小时。对刚抱窝的母鸡,可立即注射丙酸睾丸酮,每公斤体重注射12.5毫克。

乌鸡的疫病防治

做好进鸡准备。对育雏鸡舍进行彻底消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