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和微博的区别
详细内容
篇一:《facebooktwittersns微博开放平台》
一..什么是微博?
什么是微博?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因为每个人使用微博的目的可能各不相同:有些人用微博是为了更方便的随时获取信息;有些用微博是因为方便与他人共同讨论话题;有的是为了更广泛快速的发布信息;还有的是为了扩大自己关注的人群范围....
谢欣老师对微博抽象定义:微博属于WEB2.0阵营,它是以用户个人为出发点,SNS为内在动力,开放为扩张手段的新一代网络服务。
对于我,我把微博定位于一种获取、传播和分享信息的一种工具。我可以通过微博获取我想要的信息,并即时的传播和分享。
二.为啥微博在国内这么火?
1.web2.0引领的SNS浪潮为国内微博的火爆奠定了重要条件。
web2.0掀起的全球化SNS浪潮,让全球进入了SNS时代:facebook→校内网、开心网,这为同样是SNS形式的微博在国内的发展培育了市场和用户。
2.国内的四大门户(新浪、腾讯、搜狐、网易)为微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如果说四大门户都没有发展微博业务,而是一些小型的创业公司再做的话,我想微博也不可能在一年多的时间在国内产生这样大的反响。恰恰是四大门户利用自己的资源(新浪的名人策略、腾讯的客户端优势以及产品线的相互打通、搜狐张朝阳对微博业务的高度重视和推行、网易门户首页直接开通微博板块)大力推行微博业务,这才让微博在国内如此火爆。
3.从产品的角度,微博有它独一无二的特点
a.微博提供了一个满足个人碎片化倾诉与沟通的新空间
b.微博实现了海量信息的个性化订阅
c.对用户的使用门槛不高,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4.新浪微博作为国内微博的先驱,为国内微博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和参考。
三.微博开放平台上的机会分别是,怎么呈现?
我觉得开放对于微博来说是一种扩张手段。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Twitter的成功和开放API密不可分。目前Twitter已近开始利用其数据库资料、实时搜索、高级商务账号、基于API数据的第三方应用软件等创收。
微博开放平台可以解决无限的服务需求与有限的服务供给的矛盾。开放的好处对平台来说是用用户换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进驻平台,同时增强已有用户对平台的粘性,还可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开放对第3方应用提供商的好处是用服务换用户,不必为吸引使用者而苦恼,而且在有了事实上的通用开放标准后,可以极大地减少服务在不同平台上对接的开发成本。只要二者之间的交换是平等的,可持续的,有利可图的,开放的势头就会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完善,不断丰满,不断前进。
在微博开放平台的角逐上,谁能率先占有一席之地,通过自身平台的强大优势去推广自己的标准,建立一个以自己为龙头的合作联盟,谁就能在微博之争中取得主导地位。
四.facebook和twitter之间的关系是啥样?
相同点:facebook和twitter都属于web2.0阵营,是SNS的一种表现形式,都是基于用户之间关系的SNS产品。
不同点:facebook中的用户关系模式不同于twitter。twitter平台是单向关注媒体平台,facebook是双向社交平台。在facebook,用户与某人创建简单的双向友谊;而在twitter,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延续的,你可以“跟随”很多人,别人也可以“跟随”你,但是用户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双向的!
facebook通过社交关系维系用户之间的关系,而twitter则是依靠其平台本身。如果以facebook为比较对象,twitter最大的优势在于利用手机进行实时动态的沟通互动。但是,在服务用户的全面真实生活方面,它比facebook简单单薄的多。facebook已经基本吸收了twitter的长处,至于在公共和商业信息的传播上,估计也能很快赶上。{facebook和微博的区别}.
对于twitter对facebook的关系,我认为两者是相互学习、补充的关系。facebook的newsfeed和status与twitter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看到,在facebook平台上,newsfeed和status正在twiitter化,剩下的是如何与手机平台更好更紧密地结合的问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facebook完全整合和融合twiitter服务的前景,但完全看不到twitter完全整合和融合facebook服务的可能,因为两者相比,facebook更基础,更全面,更复杂,而twitter更专门,更突出重点,更简单。
五.新浪和腾讯微博两家有啥区别?开心校内天涯哪家有机会崛起?百度在微博上会有机会吗?
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区别
由于自己之前不是做产品出身,对于两家的微博产品,只能从宏观上说一些自己的看法:新浪保持了一贯的媒体路线,腾讯仍希望发挥出草根们的强大动能。
新浪微博
新浪做媒体起家,名人资源丰富,微博中讨论的话题也以社会新闻、娱乐八卦、名人观点或行踪居多。本身更重内容的传播力度,传播广度,所以评论的设计形式贴合其产品的定位,实际产生的效果也不错。
腾讯微博
腾讯是以IM起家,腾讯微博的推广形式也通过以QQ绑定、和QQ空间等产品相互打通。腾讯微博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发布个人心情、平时个人动态为主、对社会焦点等公众话题的讨论相对弱一些,所以对话的形式也很好的贴合这一定位和用户群特征,强调个体间的互动和交流,并保证交流的质量。
开心校内天涯哪家有机会崛起?
开心校内都是SNS网站的细分领域,校内占据着学生市场,开心通过火爆一时的社交游戏迅速占领白领市场,天涯是老牌社区,有着超高的人气,天涯改版之后已坚持走SNS社区路线,去年11月份天涯微博也正式上线。
从07年底开始,校内效仿facebook面向公司用户(白领)。但与Facebook顺利走向公司用户不同,校内没能进入公司用户——这个事情后来让开心001做到了。如果仔细琢磨这件事情,你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校内是最忠实的Facebook模仿者,之前他模仿的每一步都成功了。但恰恰在“走出校园”这一步,校内的模仿失败了。这说明Facebook模式的SNS不适合中文公司用户(白领)!但开心001后来在这个市场却火了,这说明开心001模式其实并不是Facebook模式的SNS——否则,轮不到开心001,校内就应该先在白领中火起来。
QQ有“天花板”,即QQ可以让你在一个细分市场存活,但你想从这个市场突破,几无可能。对于校内开心天涯这样的中文SNS来说,引用麦田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千万IP登录是一个关键的门槛;是一个能否成为bigdeal的关键门槛。QQ可能犯错,让新竞争者做起来;但是到千万IP门槛时,必然会遭遇QQ强力阻击”。目前像开心校内天涯的中文SNS网站,都无法迈过QQ在此时的狙击——09年下半年,QQ做了2件事:一,推出了qq农场;二,改版了qq空间,引入了feed和app应用。QQ做的这两件事,前者就让开心001停止增长,后者就让人人网困于校园。
QQ真实的核心能力,并非软件能力,而是用户“关系”,在QQ上沉淀了亿万用户的“关系”!
所以像人人开心天涯这样的中文SNS网站,他们更可能会以平稳的状态、细分的市场、略微的盈利长期运营下去,但会慢慢趋向“老化”而边缘化。如果他们现在还不能挑战QQ,那他们确实就永远不能挑战QQ。中文SNS网站如果不能挑战QQ,必然会被边缘化。这些网站中,我认为唯一还有点希望的是人人网。他们至少在一个细分的“校园市场”中真正站稳了脚!
百度在微博上有机会吗?
如果百度说吧只定位于一款微博产品,按照现在的形式,百度说吧肯定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想必麦田自己心里也明白。对于崇尚真实社交的麦田,对百度说吧有着自己的定位。按麦田自己的话说,“百度说吧采用了twitter的交互模式,做的还是facebook式的SNS”麦田把twitter的交互和facebook的真实社交集百度说吧于一身。个人觉得以twitter的形态来做真实社交,肯定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但未必就不是一条路。社交关注的是基于用户关系之上持续不断的交流,而非名人和传播,对交流功能的挖掘,似乎不像名人和传播那样直观,这是说吧面临的一道难题,因为用户已经被四大门户的微博训练过了,他们会习惯性的寻找偶像,转发热点。
此外百度说吧的高门槛必须意味着高附加值,在有了腾讯,有了新浪微博的前提下,百度说吧到底能给用户提供何种无可替代的额外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必须让用户能够很快感受到,否则被用户抛弃的速度也会很快。同时,高门槛也意味着说吧不太可能像微博那样爆发式增长,这是个长期的细活儿。如果百度没有做好长期的规划,说吧会死得很惨。
篇二:《微博与facebook对比》篇三:《中美社交网站大比较》中美社交网站大比较-人人网VSfacebook
发布时间:2012-02-03来源:CR-Nielsen作者:CR-Nielsen
作为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Nielsen时刻关注着前瞻行业的发展动态。近年来,Nielsen做了大量关于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的研究,范围遍及全球,尤其对美国市场有着深刻的洞察。
2011年12月@尼尔森在线研究团队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中美社会化媒体研究-新浪微博VSTwitter》研究成果,受到较大关注。继中美微博的比较研究之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另一社会化媒体热点-社交网络,分别选取两国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媒体-人人网和facebook作为比较对象,从用户使用行为、认知评价和人口特征等各方面了解其共性和差异。人人网账号拥有率远低于facebook
本次调研中,75%的受调查美国网民拥有facebook账号,而只有45%的受调查中国网民拥有人人网账号。从使用时段上看,美国网民更喜欢晚间登陆facebook,比例高达85%,人人网用户白天和晚间的登陆偏好区别不大
Facebook用户实名注册率达90%
@尼尔森在线研究团队在之前发布的《中美社会化媒体研究-新浪微博VSTwitter》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微博用户使用实名账号的比例高于中国用户。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发现,facebook的这个比例更高。数据显示,90%的被访美国网民使用实名注册facebook账号,比人人网高出38%。
均最关注朋友家人和同事凸显与微博差异
在美国,facebook用户对“家人”的关注度仅次于朋友,高达87%,远高于其它社会关系或组织;在中国,“同事”在社交网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40%的人人网用户关注了同事,比例超过家人。我们发现,与Twitter/新浪等微博用户关注名人比例较高不同的是,SNS网站用户间的“强关系”(朋友等)更加突出,“弱关系”(名人等)相对不足。
另外,人人网用户对公司或品牌的关注度不足20%,相比于facebook尚有较大增长空间。
中国社交网民心态更加开放并乐于分享
就发布内容来看,36%的Facebook用户经常或有时候发布“非常个人的信息”,而人人网的这一比例高达61%;在接受好友请求和共享位置信息方面,中国社交网用户也表现出了更强的开放性,58%的人人网用户表示“愿意接受好友申请”,Facebook仅为26%,另外,人人网用户允许网站获取其地理信息的比例也高出Facebook10%。这也与之前我们所做《中美社会化媒体研究-新浪微博VSTwitter》结果类似。这表明,对于中国网民而言,社会化
媒体是一个虚拟化程度更高的平台,在涉及个人信息相关的诸多行为上中国网民更加开放、活跃。中美不同的社会文化或是导致用户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
更多报告内容请点击下方“报告信息图”{facebook和微博的区别}.
注:调研时间:2011年9月
抽样方法:网络问卷调查
样本量:N=2555
篇四:《第三课:微信和微博有什么区别》微信和微博有什么区别
时间:2014-8-1011:12:52|点击:117次
微信和微博有什么区别?
微信是对等的双向关系,微博是非对等的多向度错落关系。微信上,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微博上,用户之间是关注关系。微信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这构成了对等关系。微信群是多对多,仍然是对等的。
微信已经很火,最近微信公众平台带来了热议,由此引发的一大争论焦点便是“微信会取代微博吗?”不过我认为,或许我们更应该问:“微信到底哪里动了微博的奶酪?”首先,我们来看微信与微博的差异
1.平台属性:社会化关系网络与社会化信息网络
微信是社会化关系网络,用户关系是构建网络的纽带。微博是社会化信息网络,信息是构建网络的纽带。
2.用户关系:对等双向VS非对等多向度错落
微信是对等的双向关系,微博是非对等的多向度错落关系。微信上,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微博上,用户之间是关注关系。微信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这构成了对等关系。微信群是多对多,仍然是对等的。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而微博微群,做不起来的原因,与微博用户关系属性有很大关系。
3.信息内容:私密闭环交流VS公开扩散传播
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而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
4.时间同步性:同时与差时
微信用户主要是双方同时在线聊天,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移动QQ增强变异版。而微博则是差时浏览信息,用户各自发布自己的微博,粉丝查看信息并非同步,而是刷新查看所关注对象此前发布的信息。这种同时与差时也决定了微信与微博的功能与内容之差。
微信公众平台为何无法做到微博所做到的?
1.公众平台与微信用户需求不匹配。
微信是私密空间,在移动端,与短信类似。而我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垃圾短信太多,想想这个场景:突然,短信铃声响了,以为是好朋友发过来短信,结果,是条广告。这个让人沮丧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微信平台上也是一样,用户使用微信所看重的是与朋友交流,虽然公众平台信息是用户主动选择,但接收信息仍然是被动推送。这不仅仅是打扰,更让人泄气,毕竟,人们上微信主要目的是为了与朋友交流,微信是一个对等交流平台,不是非对称错落平台。而微博本身即是信息平台,人们上微博的很大一个目的便是关注各类公众微博信息(如媒体、名人、草根大号、企业、政府机构等),非对称的关注特性在这里是成立的。
2.如果微信的公众平台账户推送信息不做提醒,会不会就免去了这一打扰?是的,这样能免去打扰,当然,也就免去了用户的关注。或许初期出于好奇,用户会去关注公众平台账号,但是后来,他们会忘掉。就像你下载了很多手机应用,下载之后基本上都有玩,但是后来呢?是不是就躺在手机上睡大觉?你再也没去叫醒它,直到有一天,你觉得它占了你的空间,于是,卸载它。
微信的推送是“精选”的,但是不是“精选”是由公众平台账号决定的,对用户而言,
这真的就是他们想要的“精选”吗?或许,对于某些人而言,可能是阉割版呢,而微信公众平台账号无法针对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推送。那么,既然这样,如果为了阅读,有更好的选择,比如zaker、Flipboard等。至于企业/商户信息,喔……那要鼓起多大的勇气相信用户每天会去专门查阅那些企业/商户信息。
3.基因决定论:做用户关系还是做信息关系,总得做个决断
我们先看雅虎的例子。雅虎之所以从互联网先驱沦落到唱衰生四起,这里很大原因便是基因选择所决定,雅虎开创了免费、开放且赚钱的互联网门户模式,这使得雅虎成为硅谷明星,但也正是这一模式的选择,注定了它的基因是媒体,而不是技术,当Google兴起时,雅虎也看到了搜索的巨大潜力,做了很多努力想要占领这一市场,但无奈的是,没有技术基因的雅虎,虽然花费大气力想要战胜Google,但却并不成功,反而将自己推向险境,而Google天生就是技术基因,在搜索领域迅速崛起,超越雅虎。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一个公司的基因有多重要和致命。微信和微博的基因非常不一样。微信根植于用户关系,微博则根植于信息关系,二者各有空间。在外界看来,微博成功于twitter模式,一直在向facebook模式靠近,但目前来看并不算成功,很大原因便是新浪从门户模式以来,一直是做信息的,媒体属性重,这一基因决定了微博也是以信息为导向,带有很重的媒体味道。而腾讯一直以QQ这一用户关系产品为中心,这也导致了微信的用户关系属性,它也难以成为信息平台。(或许有人要说张小龙是被腾讯收购而来,且远离腾讯中心,在广州开发出微信,是否与腾讯基因干系不大?我的回答是:张小龙原本的基因便是和腾讯同类:产品导向(产品自主衍生平台,而非运营平台),二者的结合使这一基因更加融洽和巩固)。
4.你是否知道或者还记得QQ一直有在做企业QQ账号?在用吗?本质上,微信与QQ
有很大的相似性,QQ在做企业QQ账号,用户可以加企业QQ账号,接收信息并和企业交流。可是,然后呢?真希望大家知道或者还记得,并且去用。
微信到底哪里动了微博的奶酪?
虽然微信与微博是两类平台,各种空间,但微信对微博的冲击一定是有的。
1.用户时间:互联网所有的产品都是竞争者我之前有说:互联网所有的产品都是竞争者,门户、视频、游戏、微博、点评、LBS等等,都在竞争,因为它们都在竞争点一样东西:用户时间。当人们的互联网使用时间相对稳定时,则在各个互联网产品上所花费的时间便是此消彼长。毫无疑问,微信会抢走一部分用户时间,尤其是:微博在手机上如此火爆之时,出现了另一颗闪耀的明星。(歌星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