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话题作文范文>常熟铁路规划图

常熟铁路规划图

详细内容

第一篇常熟铁路规划图
《苏州地区城乡发展规划到2020年,常熟、昆山、张家港、吴江将跃升大城市》

中心城区面积599.2平方公里《规划》对苏州城市作了四个层次划分。即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古城地区。其中,市域面积为8488平方公里,包括市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和吴江5个县级市。城市规划区面积为2597平方公里,包括苏州市区(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工业园区和高新区),以及昆山市的巴城、张浦、锦溪、周庄镇;吴江市的松陵镇、同里镇、横扇镇部分地区(仅包括原菀坪镇,下同);常熟市的辛庄镇部分地区(不包括原练塘镇,下同)。中心城区面积为599.2平方公里,包括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工业园区部分地区(中新合作区、唯亭镇沪宁高速公路以南地区、胜浦镇、娄葑镇新华路以北地区);虎丘区部分地区(枫桥街道、狮山街道、横塘街道、浒关新区、浒墅关镇通浒路以南地区);吴中区部分地区(苏苑街道、龙西街道、长桥街道、郭巷街道和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苏州绕城高速公路以北地区,越溪街道、木渎镇、(不包括原藏书镇);相城区部分地区(相城经济开发区、元和街道、黄桥街道、太平街道太阳路以南,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地区。古城地区面积为22.63平方公里。到2020年,常熟、昆山、张家港、吴江将跃升大城市根据《规划》,到2010年时,全市市域总人口为980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690万人;2020年时市域总人口为11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城镇人口为880万人。同时,到2020年时,全市将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四个城市规模等级。其中特大城市1个,即苏州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360万人;大城市4个,即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吴江市,城市人口规模都在65万人至70万人左右;中等城市1个,即太仓市,城市人口规模为40万至45万人;小城镇49个。其中一类小城镇2个,包括渭塘和辛庄镇,人口规模约10万至15万人。二类小城镇18个,包括角直、阳澄湖、黄埭、望亭、胥口、沙家浜、支塘、海虞、震泽、芦墟、同里、张浦、周庄、沙溪、浏河、锦丰、塘桥和乐余,城镇人口在5万至10万人。三类小城镇29个,包括东渚、通安、临湖、东山、金庭(西山)、光福、北桥、梅李、尚湖、古里、董浜、锦溪、千灯、巴城、花桥、周市、陆家、淀山湖、大新、凤凰、南丰、璜泾、双凤、陆渡、平望、桃源、黎里、横扇、七都,城镇人口规模约在2万至5万人。建设五条城际轨道铁路《规划》制订了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包括市域公路网络规划、国铁线网规划、市域轨道

线网规划、水运系统规划、市域航空通道规划、市域客运枢纽和市域货运枢纽7个方面。其中市域公路网络规划将形成“一环一联二射、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络,“四纵五横”的一级公路联络干线网络和县乡路网三个层次组成的市域公路网络。国铁线网规划,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其线位推荐在现有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间走廓范围内的南线方案,以东西斜穿相城和阳澄湖的北线方案为备选线路。普速铁路,规划建设沪通铁路、镇南铁路和苏嘉杭铁路苏州段。市域轨道线网规划,规划建设沪宁、苏嘉、苏常、苏通和沪锡苏州段等5条城际轨道铁路。城市轨道市域线,规划建设硕放机场专线和城市轨道3号线的昆山、太仓延长线。市域水运系统规划,构建“两纵四横”骨干航道网。市域客运枢纽,一级大型换乘枢纽,即京沪高铁苏州站;二级换乘枢纽,即沪宁城际铁路苏州站、园区站、新区站、唯亭站等;三级换乘枢纽,即苏州火车站和京沪高铁昆山站等。市域货运枢纽,规划形成了四个物流节点,即区域物流中心、太仓港物流枢纽、张家港物流枢纽和常熟物流枢纽。市域航空通道规划,即到上海虹桥和浦东机场有沪宁城际轨道及京沪高铁;到硕放机场有沪宁高速公路和硕放机场专线轨道交通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要达6万构建以名城保护为基础,以和谐苏州为主题的“青山清水新天堂”。从追求简单的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苏州建设成为“文化名城、高新基地、宜居城市、江南水乡。”这就是《规划》中对苏州这座2500多年古城确定的发展新目标。根据这一发展新目标,《规划》又制订了16项具体的发展目标体系。主要有:常住人口总规模,由2005年的889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0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63.5%提高到2020年的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16275元增加到2020年的60000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8393元增加到2020年的35000元;平均预期寿命,由2005年的78岁提高到2020年的81岁等。在16项发展目标体系中,大多数为指导性目标体系,一部分为强制性目标体系。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到2020年时必须达到100%;每千人图书馆建筑面积到2020年时必须达到3.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20年时必须达到15平方米;单位GDP能源消耗(吨标煤/万元)到2020年时必须下降到0.59吨;单位产值节能率到2020年时必须下降到40%等。日供水能力313万立方米到2020年时,苏州人口将达到1100万人,预计

总需水量为9.38亿立方米,中心城区最高日人均用水量为600升,外围组团每人每天为500升,建制镇每人每天为400升,农村人口每人每天为200升。吃水问题怎么解决,《规划》对涉及民生的各种市政工程也有明确规划。水资源规划为,以太湖为主要水源地,阳澄湖为备用水源地,实施区域集中供水,沿太湖布置4座取水口,分别是贡湖、上山、渔洋山和寺前取水口;水厂布局是,到2020年时市区共有9座水厂,供水能力合计为313万立方米,并形成多水源联合供水系统。排水工程规划是:到2020年时苏州规划区污水产生总量每天为207万吨,其中中心城区为157万吨,外围组团为27万吨,建制镇及农村为23万吨。为此,市区将建设17座污水处理厂和11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对含有特殊污染物的工业污水和医疗污水必须经治理达到相应标准后才能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按照“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的原则,鼓励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泥综合利用。中心城区绿地面积6591公顷《规划》对中心城区绿地作了系统规划,即“两带三环五楔”结构。“两带”:为大运河两侧公共开敞空间和绿化带,吴淞江郊野公园带;“三环”:内环为“古城护城河绿化景观带”,中环为“大运河绿带—独墅湖—金鸡湖—阳澄湖—沪宁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三角咀湿地公园”,外环为“太阳路绿化隔离带—阳山—灵岩山—木渎南部绿化隔离带—七子山—绕城高速公路南段绿化隔离带—星华街绿带—阳澄湖”。“五楔”:即为西南角“七子山—石湖—东太湖”绿楔;东南角“澄湖—吴淞江—独墅湖”绿楔;东北角阳澄湖绿楔;西北角三角咀绿楔;西部“阳山—天平山—灵岩山”绿楔。绿地面积为6591公顷,比现状增加了2710公顷,约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7.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98平方米。在各类绿地中,公园绿地共规划5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12个,其它主要公园26个;街头绿地,古城区内主要通过在道路与建筑之间闲置土地增建扩建街头绿地,新区配置标准为半径300米至500米内有面积1公顷的街头绿地;园林绿地,主要布置在古城区的东北角;防护绿地,沿交通走廊两侧进行布置。严格保护古城、古镇及古村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明确了保护的范围。即古城区、7个古镇和11个古村及历史文化环境。古城区保护面积为22.63平方公里,包括一城、二线、三片,即古城、山塘线和上塘线,虎丘片、留园片和寒山片。传统街区保护:保护范围为5个历史文化街区,它们是平江、拙政园、怡园、

阊门和山塘,总面积为323公顷;38个历史地段总面积为73公顷,主要保护具有文物价值的遗址、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3个传统风貌地区总面积为116公顷,包括盘门地区、观前地区和十全街地区3处,主要保护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7个古镇是:角直、周庄、同里和木渎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东山、金庭(西山)和光福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1个古村是:陆巷、杨湾、三山岛、明月湾、徐湾、东村、东西蔡、植里、堂里和后埠等11个市级古村。《规划》还对全市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作了保护。主要包括昆剧、古琴、吴歌、评弹、苏剧、道教音乐、吴门书画、桃花坞木刻、园艺盆景、缂丝技艺、江南丝竹和水乡妇女服饰等。

第二篇常熟铁路规划图
《江苏铁路规划》

江苏铁路规划

至2020年我省铁路发展规划主要项目有:

1、沪通铁路。南起上海,经太仓、常熟过长江至南通,与宁启铁路连接,是苏中、苏北地区与上海之间连接的客货兼顾以客运为主的通道。速度目标值为200km/h,线路全长约133公里,江苏境内107公里,投资估算100亿元,争取"十一五"开工建设。

2、宁安城际轨道交通。起于南京,途经马鞍山、芜湖,并延伸至安庆,是长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沪宁主轴线的延伸。速度目标值200km/h或以上,全长263公里,江苏境内30公里,"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前期工作,适时组织建设。

3、宿淮铁路。西起宿州、途经灵壁、泗县、宿迁、泗阳至淮安,与新长铁路连接。该线起于"两淮"煤炭基地,以煤炭运输为主,可为提供江苏能源运输提供新的通道。宿淮铁路设计速度目标值为160km/h,全长203公里,江苏境内91公里,投资估算20亿元,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

4、连盐、淮铁路。沿海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起连云港,经灌云、灌南、响水、滨海至阜宁,与新长铁路连接,并向北延伸接通山东铁路。该线可有效提高连云港港集疏运能力,促进江苏沿海经济发展,与新长、沪通铁路一起构成北接渤海湾地区南连浙赣闽地区、客货兼顾的沿海铁路。设计速度目标值为160km/h以上,全长276公里,江苏境内251公里,投资估算70亿元,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

5、沿江铁路。西起南京,途经镇江、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至太仓,与沪通铁路连接,正在进行功能定位和线位规划研究,速度目标值为160km/h以上。线路全长227公里,江苏境内208公里。

6、淮扬镇铁路。北起淮安,沿京杭运河南下经扬州过江至镇江,与沪宁铁路连接,是沟通苏北、苏中、苏南的便捷通道。速度目标值为160km/h以上,全长173公里,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

7、徐州至定陶铁路。南从徐州引出,途经沛县、丰县、山东单县、成武至定陶,与京九线连接,是山西、河南、鲁西南煤炭运进江苏,以煤炭运输为主的通道。速度目标值为160km/h,全长160公里,江苏境内65公里,2010年以后组织建设。

8、常苏嘉城际铁路。是连接苏南城市群,加强与浙江杭嘉湖地区联系的快速而便捷的通道,可满足沿线地区通商、通勤、旅游等的旺盛需求,促进该地区的人员、物资、技术等交流,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目标值为200km/h或以上,线路全长189公里,江苏境内173公里,2010年以后组织建设。

9、郑徐客运专线。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连接东西部的客运通道,我省正考虑向东延伸至连云港。

10、徐宿铁路和宁淮连铁路。随着江苏沿海大开发上升到国家层面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苏北铁路网的整体功能和布局正在进行深化研究,拟增加徐州至宿迁铁路和南京至淮安、连云港铁路,主要承担苏北主要城市群之间以及与苏南、上海之间的快速客运联系。

随着规划铁路项目的实施,我省将形成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技

术先进、干线成网、方便快捷的"三纵六横"、八条对外通道的铁路运输系统。

三纵:京沪高速铁路徐州-南京段;新沂-淮安-扬州-镇江;连云港-盐城-海安-南通-上海(沿海铁路)。

六横:徐州-邳州-连云港;宿州-宿迁-淮安-盐城;南京-扬州-泰州-海安-南通-启东;南京-镇江-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南翔;南京-上海(含既有沪宁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沪宁城际轨道交通);马鞍山-南京-宜兴-杭州。

八条对外通道:在既有的陇海铁路、京沪铁路、新长铁路、宁芜铁路之外,新增沿海铁路、宿淮铁路、合宁铁路、宁杭铁路。沪通大桥年内就将开工建设沪通铁路方案敲定近日《上海至南通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会在南通结束,沪通铁路建设方案已经确定:沪通铁路北接新长线、宁启线,由宁启线拟建平东站接轨,出站后折向南行,在九圩港上游跨越长江至张家港继续东南行,经常熟后至太仓。在太仓境内分叉,分别接入京沪铁路安亭站和上海浦东铁路四团站(左图)。

沪通铁路全长248.9公里,工程估算486.8亿元,其中过江方式确定为建长江公铁两用桥,工程估算142亿元。沪通铁路平东至安亭按国铁Ⅰ级、时速200公里/小时、具备开行动车组条件设计。沪通铁路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大大缩短相关地区的时空距离,增强上海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江苏沿江沿海开发及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方案正待国家发改委审批。(石小磊)

沪通跨江大桥将刷新两项世界纪录

继苏通长江大桥创下4项世界纪录之后,南通境内又将矗立起一座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丰碑——沪通铁路跨江大桥的主跨、主桥塔高度都将刷新苏通大桥的世界纪录。

沪通铁路长江大桥拟建于南通市境内九圩港上游2公里处,跨长江天生港水道接南岸的张家港十三圩。大桥全长11公里,其中跨江部分5.9公里,桥梁采用上下层斜拉桥结构,上层建六车道高速公路,为拟建的无锡-南通高速的一部分;下层按国铁Ⅰ级标准建设四线铁路,为沪通铁路和南通-苏州-嘉兴城际铁路的一部分,设计时速200公里,将成为沪通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共用过江通道。

沪通铁路长江大桥离长江入海口140公里,桥下水道为长江主航道,大桥主跨长度将达到1092米,超过苏通大桥创下的1088米跨度的世界纪录,主桥塔也将打破苏通大桥300.4米的世界纪录。南通网

镇南铁路

西起镇江,途经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至太仓,与沪通铁路连接,是江苏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为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发展提供铁路运输支撑的、以货运为主的铁路。速度目标值为160公里/小时,线路全长227公里,江苏境内208公里。目前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工程尚未开工建设,工期预计为3年。

淮扬镇铁路

淮扬镇铁路是江苏中部贯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北起淮安,沿京杭运河南下,经过扬州宁启铁路交会后,由五峰山大桥过江至镇江,与镇南铁路连接,计划于2010年开工,2014年底建成。

淮扬镇铁路将会对扬州产生很深的影响。其扬州段全长约150公里,规划为国铁一级。建成后的淮扬镇铁路将与宁启铁路在扬州境内构成一纵一横的铁路网,是扬州以及整个苏中、苏北融入

长三角和上海经济圈的又一条重要通道。该线建成后,与扬州民用机场、江都至六合高速公路、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扬州港扩容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同构成扬州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后,淮扬镇铁路将力争于„十一五‟内开工。”市重大项目办的同志说,淮扬镇铁路是扬州市重点推动的新一轮十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江苏省领导多次听取了淮扬镇铁路项目进展情况的汇报,充分肯定了淮扬镇铁路项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对淮扬镇铁路项目的前期工作已经作出重要部署。

项目运作历程

1995年11月,中铁第四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受扬州委托完成了《新建铁路淮安至扬州线预可研报告》;

2005年3月24日,扬州、淮安两市联合委托“铁四院”进行淮扬镇铁路预可行性研究,同年7月“铁四院”完成了《新建铁路淮安-扬州、镇江线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5年11月,就淮扬镇铁路列入“十一五”建设规划等事项,市领导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分别向铁道部、省政府、上海铁路局作了汇报;

2006年淮扬铁路列入铁道部《铁路“十一五”规划》;

今年6月,淮扬镇铁路作为国家铁路干线纳入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修改稿)。

2010年初,淮扬镇铁路正式更名为连淮扬镇铁路,这条纵贯南北的客运专线力争在今年开工。

连淮扬镇铁路

根据新方案,这条客运专线长210公里,总投资268亿元,以高架桥为主,初时设计时速每小时250公里,发展时速为每小时300公里。连淮扬镇铁路除了可以常熟铁路规划图

连接沪宁城际铁路,以及在建的连云港到青岛的铁路以外,还预留南延的条件,可以对接浙、皖、赣的铁路网。因此,这条铁路建成后,将成为纵贯南北的大通道,交通地位非常重要。

第三篇常熟铁路规划图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

2月24日,《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综合交通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论证。常熟市副市长范建国,苏州市规划局副局长李新佳,常熟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钱炳才,总规划师陈义以及相关部门的

代表参加了论证会。会议由苏州规划局主持。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由我局委托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编制。《规划》确定了常熟2030年之前对外交通、公共交通、城乡道路系统、货运物流、综合枢纽、停车系统、慢行系统等方面内容,并提出了构建“外畅内达、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系统”的战略愿景和相应举措。由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过秀成等5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在听取了编制单位的规划介绍,审阅了规划文本后,一致认为,《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目标明确、资料翔实、内容全面,对常熟市域综合交通体系与城市的道路网络、公共交通、静态交通、交通枢纽等作了系统说明,对常熟未来交通系统建设具有

指导作用。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综合交通专项规划》通过专家

论证

常熟市副市长范建国在论证会上讲话

局党组书记、局长钱炳才在会上致辞

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代表进行规划介绍

第四篇常熟铁路规划图
《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常熟铁路规划图

(2006-2020年)

常熟市人民政府常熟铁路规划图

二○一○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2

第二章规划编制背景.................................5

第一节自然经济社会概况...............................5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6

第三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7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形势..............................10

第三章战略定位与目标..............................13

第一节区域定位......................................13

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3

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14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16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6

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18

第五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20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20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21

第三节合理利用其他各类农用地........................22

第六章优化与集约利用建设用地......................23

第一节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23

第二节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23

第三节强化建设用地集约利用..........................24

第四节保障基础设施用地..............................25

第七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28

第一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28

第二节土地用途分区..................................29

第三节乡镇土地利用调控..............................31

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33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33

第二节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结构........................33

第三节土地利用和空间管制............................34

第九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35

第一节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35

第二节土地生态功能分区..............................35

第三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38

第十章土地综合整治................................40

第一节全面推进土地整理..............................40

第二节大力开展土地复垦..............................40常熟铁路规划图

第三节适度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41

第四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工程......................41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3

第一节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体系......................43

第二节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43

第三节坚持建设用项目预审制度和农用地转用规划审查制度44

第四节坚持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44

第五节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45

第六节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反馈与调控机制............45

第十二章附则.......................................47

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前言

为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市域国民经济发展中对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调控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利用常熟市有限的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土地资源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立足于经济发展大局,根据常熟市土地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编制《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规划期内常熟市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城乡各类用地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规划》主要明确2006-2020年期间全市土地利用的基本战略,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目标和调控指标,提出土地利用分区及管制规则,明确全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及扩展边界,确定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重点区域,并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保障措施。

《规划》规划范围为常熟市域内的所有土地,面积126435.1公顷,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1

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指导思想

本规划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这一主题,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协调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生态安全与建设占用之间的关系,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统筹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作用,落实共同责任,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二条规划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按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要求,从保证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优先配置耕地,确保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2、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向,落实“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约高效”的要求,以供应引导需求,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调整。合理安排非农业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市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民生用地,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节约集约用地

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各项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加快各类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杜绝用地浪费,促进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和环境优化发展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