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生人格及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
详细内容
【摘要】中学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黄金期,对其一生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在新课改形势下,落实代写论文新课标过程中,中学教育中智力因素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及优秀人格的培养孰轻孰重,孰为教育之本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新课标是坚持原来的教授知识为主,还是切实地从学生本身的素质培养入手,已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研讨,以期对课改有所裨益,起抛砖引玉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生人格 非智力因素培养
学习是人类追求自身提高的必要手段和途径,现已成了一种时尚,人们普遍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知识的紧迫性,但什么才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呢?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老人家还告诉我们“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不难看出,庄子认为知识应该围绕生命,为生命生存服务。我们的中学教育、中学教师也应以此为本,围绕学生本身的成长和发展,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而不为追求知识而忽略甚至放弃对学生本身的教育。我们要在教育中突出学生优秀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准确把握学生心理
刚进入中学的学生,虽然已走过少儿期,但刚刚萌发的“自我”意识还处于感性的、形象化的幼稚阶段,缺少个体主动性,所接受的社会化影响也往往仍局限于父母、家庭成员及老师这样狭小的范围。在中学阶段,他们会在完成自然生理过程的同时,思维从形式逻辑思维走向辩证思维阶段,全部认识和行为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记忆也更多的采用了理解的、逻辑的方法,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中学时期是集中接受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比较广泛接触社会经验的时期。他们都有一种主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欲望,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欲,使之渴望清晰地把握自己内心的活动,主动地根据自我意向进入社会角色,从而产生一种“自我角色认同”的趋向。
基于上述心理特征,学校以及教师在这阶段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在与学生接触交流中,特别是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切实担负起培养学生优秀人格的使命,做到培养的学生个个人格健全优秀,促其全面发展。
二、努力实现人格教育
要实现人格教育,最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情感体验。培养优秀人格的教育强调民主的教育态度(如尊重、接纳、信赖),这一教育是学生在感悟、体验的过程中完成的。而通过生动的活动,设置特殊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在体验、感受中发生变化,正确地调整思维,提高认知和判断能力,实现教育效果。
因此,开掘课程教材中人文因素和教育功能对实现人格教育非常重要。现在,新课程改革对教材作了很大的调整,人文主义的因素大大增加,这就给教师留出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也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优秀人格的培养创造了更完备的条件。而且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介入,改变原来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学生的融入,把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及教育意义的传授,变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对其中的人文因素形成自身的独立的认识,而不再是同一的标准化的理解。任何教学活动,都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一切教学影响都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转化为其内在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