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中等教育论文>浅谈自主学习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一)

浅谈自主学习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一)

详细内容

摘 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新的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对人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习方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应如此。
关键词: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 创新思维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新的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对人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呢?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摸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兴趣,激发主动性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调色彩的心理趋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1、导课激趣。导课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节的导语:“同学们,在语文中‘单调’一词是枯燥、乏味的意思,而在数学中函数竟然还具有单调性,那么数学中的‘单调’还是语文中的意思吗?你们猜一猜。”学生们一下子提高了兴趣,从而也就会主动地去探究。
2、直观激趣。数学研究的对象抽象,有时需要用一些直观的事物去讲解,尤其是讲一些立体几何题时,直观就显得更为重要。如在讲《面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时,可问学生:“为什么教室的门无论开多大角度都始终与地面保持垂直?”这样可以从视觉上给予刺激,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直观观察中发现真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成因。
3、情境激趣。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在讲《平移》这一节时,可这样说:“同学们想一想,在你们上体育课时,体委一声令下――‘向前两步走’,你们是怎么走的?你们的先后位置有什么变化?”学生兴趣盎然,最终体验理解了平移是沿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
二、研究性学习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学习、讨论、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1、抽象知识具体化。如在讲集合这个概念时,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那么在举例时要注意具体化。如老师可以以所教班为例:{微机一班同学},或是{微机一班课桌},这就真真切切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是什么,从而让学生自己研究总结出集合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