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一)
详细内容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学,从2004年9月率先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铺开,一年之后江苏省进入实验,2006年9月又有天津、浙江、安徽、福建、辽宁五省市进入第三批实验,2008年将全部进入新课程.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在课改理念、教材内容、实施措施上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结合近三年来对课标教学的一些研究,谈谈如何把握课标教材.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积极贯彻课改理念:
研读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是由教育部制订的纲要性文件,从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它是教材编写、教学组织、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
在一本《课标》的指引下,高中数学课标教材涌现出众多的实验版本,如人教A版、人教B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等,教材编写的风格各不相同.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有自主权,各省市的教材并不能实现统一,但考试评价的要求是统一的,我们惟一的做法是以《课标》为纲,借助教材这一课程标准实验的载体,规范、科学地实施组织教学.不能单纯以教材为本,抛开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例如,《选修2-1》中《圆锥曲线》一章内容,人教A版只是把椭圆、双曲线的准线方程及统一定义进行渗透,出现在例题、习题和阅读材料中,很明显,准线(抛物线的准线除外)及统一定义不再像大纲教材一样,在学习上有明确的要求.而苏教版的教材中,有一节《2.5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毫无疑问,两个版本的教材存在分歧,我们如何处理,只能以《课标》为依据.各个版本教材在某些知识点上的处理略有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坚持以《课标》为纲的原则肯定是正确的.
二、合理处理教材内容,抓住核心打造亮点:
1.实事求是地对待教材优缺点:
本次各版课标教材都是一些编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没有经历试验成功之后的反复修订.它是部分学者的劳动成果,并不是全体一线教师的智慧结晶.教材的编写也受课程标准的约束.所以,课标教材有它亮点,也有一些弱处.
由于编写的紧迫,教材及教参中的各种错误都在所难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反馈错误和修订建议的权利和义务.养成一种良好的教研习惯,随时把教学中的个人体会记下,改进建议写出,通过一些渠道参与交流,进行反馈.
2.明确教学内容把握的程度: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到底把握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认为应当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在《课标》中,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即“了解”、“理解”、“掌握”、“能(会)”.“了解”是知道这些知识就足够了,而“理解”是指用概念作出判断,“能(会)”则是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的把握,体现在我们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检验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尺度.然而,四个层次的区分并不是十分容易,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作为一名课改前线的教师,必须提高教材把握的能力,明确哪些是重点,核心内容必须心中有数,不搞题海战术,少拔高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合理的认知水平上学到知识、用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