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生逆反心理解读(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 形成原因 教育时策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需求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阶段正处于“第二反抗期”,由于特定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一些社会原因,初中生易形成逆反心理。其教育对策有六:倾听;尊重;宽容;完善自我意识;提高教育艺术水平。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需求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阶段正处于“第二反抗期”,由于特定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一些社会原因,初中生易形成逆反心理。一些初中生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指导,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千”,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更有甚者结成团伙,挑战社会,危害社会。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原因
1.这与初中生所处的生理、心理阶段有关。这个阶段,初中生的特征有只:(1)身体暴长,性发育迅速;(2)是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童年身心模式已被打破,但成人模式尚未建立起来,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无法应付种种诱惑;(3)出现自我中心。
就个体而言,初中生从十二、不岁起对人的内心世界、个性品质发生兴趣,开始了解别人的个性特点,强烈要求了解自已,“发现”自己,初中生相信自我控制着自己的思维活动,他们开始从心理这个角度而不是从身体体验方面.来看待自我,把自我看作是思想和行动的操纵者。初中生学会自觉评价他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这种评价能力逐渐完善,但这种能力与成人相比还不高不稳定,评价人时不能全面分析问题,而且评价同一人时有时过分夸大,有时过分低估。
2.与父母关系出现“替代品”。初中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摆脱父母的控制。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由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昔日的英雄―父母的言行,也会发现父母的一些缺点,心目中的偶像开始倒塌。初中生的自我体验对成年人具有封闭性,对同伴具有开放性特点。与父母的交往减少,此时同伴关系更具吸引力。美国精神病学家沙利文认为,同伴关系的“决定性作用是修正某些社会生活独特的和潜在的有害的观点往往是儿童早期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同伴关系的发展,使他们独立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父母仍像童年期一样干涉、控制孩子,势必激起孩子激烈的反抗。由于负性心理的累积,他们也许处处刻意与父母为敌。
3.父母教育不当
(1)父母不了解子女的感受和需求,忽视子女的白主意识及独立性的发展,仍把初中生当作小孩来干涉、控制、指导。
(2)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也往往导致逆反心理。父母言而无信,一方面平时过分溺爱,另一方面出了问题就拳打脚踢,不了解真相,不与子女沟通,随意指责孩子,除了打就是骂,惩罚孩子不分场合不分轻重。教育手段单一粗暴。
4.父母的更年期与子女的反抗期纠缠在一起初中生的父母有许多到了更年期,“卜有老,下有小”,面临着失业、离异的威胁或沉重的工作压力心情烦躁、焦虑不安、易怒,不能平静下来与子女进行有效沟通,教育子女态度粗暴、方式简单。而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强烈要求独立,父母简单的教育方式会激起初中生的反抗。
5.禁果效应。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对周围的人或事具有好奇心理,想探索周围事物的奥秘。教育者不恰当地设立一些禁区势必更激起他们的好奇心,禁果格外甜,他们闯“红灯”的动机更强,因此形成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