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行进中的文化信念(一)
详细内容
一个有思维需求的社会人,在今天,也许他已经在享受充裕的物质生活了。
历经社会的变迁,人,作为社会的主角,走到了工业社会的鼎盛时代--公元20
02年。大多数的人,应该已经意识到这样一种感觉,人,开始离自然远了,而
更多的是依靠科技化的工具与自然实现交互的过程。
有谁还在仰望和敬畏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吗?有多少人依然坚守那些先辈们
灵魂深处的道德法则?要找一片宁静的夜空,找回少年时代亦梦亦幻的心境,去
看看星星,那可是变成了一种奢侈。在许多现代文艺作品中,帐单,轿车,灯红
酒绿,战争征服,暴力嚣张,等等,几乎被渲染得满目皆是。或许,确实有必要
探寻一种新的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才能有助于一个社会的人、经济的人,回
归自我,回归那古老的、远离物欲追求的信仰的时空。
本文是一篇和读者讨论信仰观的文章。如果能够激发和影响读者个人已有的
信念和信仰,产生一点点的新意,那就是作者的初衷。
一、话说大清朝
信仰观的问题,要从历史说起。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又是一个文化大国,
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王社会。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大清
皇朝,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人物,在信仰观念上,有着很强的共性。
离我们最近的大清朝,从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在亚洲东方占据了120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人口规模达到三亿,统一台湾,统一新疆,是中央集权体
制健全,国力强大,秩序稳定的超级大国。大清朝将农耕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了颠
峰,是西方人崇拜的富庶国度。在文化上,编纂的几部集大成之作,如《四库全
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整理和总结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再来综观一下西方社会的历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信仰
观是非常清晰的。基督教在公元后2000年来的发展,使得社会的人对神明的信仰
观念非常逻辑化和学术化。例如,一些历史人物曾经热衷于对上帝的存在给出他
们认为非常严格的学术证明。西方历史与作为社会人的神学信仰观,十分紧密地
交织在一起。
人类的信仰观,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基督教信仰观很不相同。中华
文化的两大瑰宝--儒家和道家学说,渊远流长,至今仍然光芒四射,是我们中华
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直到今天仍然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在信仰观上,孔夫子却认为,“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他似乎没有工夫、不屑于去证明它。与儒家学说并行的道家学说,对信仰理
论的关注程度,也是有限的。道家将“道”、“德”升华为世界万物的“恒常”
的本原。“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恒常之道”当成本体信仰,是不可言
说的;而不可言说的信仰对像,就更难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学说体系了。简
而言之,道、儒两家的人文学说,都没有从学理上充分重视探讨社会人的信仰观
部分。
佛教是中国民众普及得最好的信仰观。它是诞生于印度的一种原始宗教,传
入中国后被发扬光大,逐步演变成为一门逻辑性和学术性较好的信仰哲学,对中
国社会的信仰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佛教的神明敬拜,也是有局限的,
它毕竟是“外来的和尚在念经”,其理论部分难度大,一些佛学的概念术语,如
“磐若”、“佛”、“禅”等等,恐怕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半懂不懂,更别说老
百姓了。这样,它就无法达到象西方的信仰观那样深入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程度
。
那么,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来,就以大清朝为例,经常在影视文化中出现的
那一位位男性大辫子的历史人物们,他们的信仰观上有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思考,以此请教于读者朋友。
1、政治信念,是封建皇朝时代社会信仰观的核心。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
现过一些爱民如子的好君主。然而,“你犯有欺君之罪,来人啦,拉出去,斩首
示众”,这也是中国帝王文化和政治信念中时常表演的一幕。由于皇权的至高无
上,“权力信念”,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信仰观以政治信念为核心,是中国历史的事实,其原因非常复杂。从正面来
看,“以天下为己任”,“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英雄气概,激励了历代优
秀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亡,社会的安定,百姓的幸福,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道德信念、学术信念,成为社会大众精神世界中,牢固树立的信念支柱
。道德信念是用来调和、约束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是农业文明的需要,它在
中国发展得相当完美。而中国人在人文学科领域的学术信念,则是别具风格的,
它相当于西方人的哲学理念。汉武帝之后,形成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
局面。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儒家推崇“学而知之”,尊师重教,“学而优则仕”
,这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
3、宗教信仰以一种神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和
基督教文化不一样的是,西方人“上帝与我同在”,中国人“无事不求神”。
中国人对神明的敬拜若隐若现,形式上表现出神秘化的倾向。但是,传统的西方
人的宗教信仰表现得根深蒂固,它以一种崇高的、庄重的形态和固定礼拜的形式
,直接注入到了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认为,从理论探讨的角度,应该说,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大清朝时代的
信仰观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但是,它的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无法完全调和好人
口膨胀与食物有限的对立,饥荒,农民起义和内外纷争,加大了大清皇朝对社会
实现统治的难度。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大清朝在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
,陷入了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蹂躏的命运之中。接下来是战争失败,割地赔款,
噩梦连连。大清朝最终还是在内忧外患中覆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