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哲学其它相关>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意义初论(一)

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意义初论(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通过园林动物的具体形象以寓意的形式表达某一特定意义是中国园林动物独特而传统的写意手法。园林动物象征性是在中国古代得天独厚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长期作用下,吸收各民族动物文化之精华形成的。主要表达手法是采取自然动物和文化动物与其他园林要素融合,点题寓意,寄托品德情操,人生哲理,生活情趣和理想追求。研究园林动物象征性不仅可以丰富园林文化艺术,而且对增强爱国理念,正教化、兴人伦,移风易俗,培育和谐人文环境等有重要的史鉴价值。

  关键词:园林动物;象征意义;文化动物;动物文化

  迄今学术界研究中国古代园林动物问题者不多,研究园林动物写意问题者更乏其人。笔者曾经研究过中国园林动物的变迁史,认为在明末清初园林动物呈现明显的写意化趋势,并认为动物是中国园林的组成要素之一,它们给园林平添无限生机与活力,是中国园林真正具备了返璞归真,自然天成的意境,也成为古代园主人财富、地位和权势的象征。这些认识随着笔者园林动物研究发展而不断深化,需要纠舛补缺,丰富完善。譬如园林动物的写意手法就有状写、比附、象征、寓意、点题等技法,形式多样,兴味盎然。园林动物的象征性是通过某种园林动物的具体形象对某一特定的意义以寓意的形式表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它不是园林动物本身固有的东西,而是人类的一种生动含蓄的理性思维,使人们高尚思想情感的表达。莺其鸣矣,求其友声,愿借贵刊与同仁商榷。
  
  一、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性的由来
  
  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性是在中国得天独厚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长期作用下,吸收各民族动物文化之精华逐渐完成的。它起源于春秋战国,大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
  
  (一)君子比德思想是园林动物象征意义的基石
  春秋战国时期君子比德思想非常流行,上至宫廷雅乐,下到民谣俚语,人们皆从伦理功利的角度认识大自然,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木鸟兽等物质都有和人的道德品质相类似的特征,从而采取比兴等方法把自然物加以人格化。以动物比兴为例,《诗经.小雅.鹿鸣》以周王在宴会上祝酒的口气抒写,反映了周王宴会群臣、宾客的盛况,阐明和强调了君主需以诚意对待贤臣和嘉宾,则群臣尽忠、国运兴盛的道理。开篇以鹿比兴君主,“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明君主也有像鹿类一样相呼共食、和睦群处的诚恳之心,举行宴会,盛情款待群臣嘉宾。《诗经.召南.鹊巢》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情景,通过鹊巢鸠占这个动物生活趣闻抒发自己被遗弃的不平,谴责负心汉子。“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辆御之。”以喜鹊比喻辛苦持家的弃妇,以斑鸠比喻坐享其成的新妇,形象生动,爱憎分明。《诗经》中以动物比兴的还有,《关雎》、《螽斯》、《麟之趾》、《草虫》、《羔羊》、《相鼠》、《鸱鸮》、《鸿雁》、《黄鸟》、《伐檀》等等,由此可知,以动物作为比兴的材料早在先秦就蔚然成风。
  这种时代风气当然影响着园林动物的发展,人们在园林设计和观赏中开始注意园林动物配置,通过动物形象、习性与人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诗经.小雅.鹤鸣》载:“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箨。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描写了一座偏僻寂静,幽深空旷而美丽的园林图景,这里擅山水之胜,有沼泽、湖泊、岛屿、山峦等地形地貌,森林蓊郁,落叶满地,鹤鸣鱼跃,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可以加工玉石的磨刀石。其中的鹤、鱼皆暗示那些去国还乡、徜徉山水而自得其乐的隐士。《诗经.大雅.灵台》载:“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翮翮。王在灵沼,于牣鱼跃。”这是西周沣京皇家苑囿出现的场景,当周文王信步苑囿中,许多肥美的鹿群毛色光亮润泽,静静的伏在绿草丛中,不惊不扰;纯洁的白鸟羽毛健美而丰满,在蓝天展翅飞翔;池沼碧泊荡漾,满池的游鱼不时地跳出水面,发出清脆悦耳的戏水之声。揭示了一幅文王与民同乐的升平景象,其中的麀鹿、白鸟、游鱼分别象征着和睦相处的群臣嘉宾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平民百姓。
  有唐以降,园林动物摆脱了原来那些功利实惠的对比而上升到写意化的高峰。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牧的“鹤鸣山苦雨,鱼跃水多风”,黄庭坚的“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柳永的“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使园林动物象征性同人类远迈志向和高雅情怀融合一体,为中国园林写意化平添了无穷魅力。
  
  (二)宗教信仰为园林动物象征性披上一层神圣光环
  佛、道二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中深得世俗欢迎的代表性宗教。在宗教天国中有许多动物徜徉,既有凶猛异常的老虎、狮子,又有和善可爱的鹿、鹤,还有教内创造的怪兽,它们分别担负着传教、布道、护法等义务。人们在接受宗教信仰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这些动物的神力。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唯我独尊,作狮子吼,群兽慑服。”由此,人们将佛比喻为人中狮子,佛说法称为“狮子吼”,佛座称为“狮子座”。《玉芝堂谈荟》载:“释家以狮子勇猛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潜研堂类书》载:“狮子为兽中之王,可领百兽,具有护法辟邪作用。”又载,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的作协持,专司智慧,文殊菩萨乘骑的狮子也是护法的象征。
  佛教是“像生教”,有许多具体的崇拜对象,如孔雀象征菩萨,狮子象征法力,白象象征降生,鹿象征法轮。佛教寺院的建筑装饰中有许多形象生动,各司其职的神兽,如把狮子装饰在佛座上或香炉脚部以象征聆听佛之说法,有时也将另类动物猊侍立于佛像前听佛说法。《升庵外集》载:“金猊形似狮,立于香炉。”唐以降,实行三教合一,狮子听说法也被道教采用,常用作香炉、香案、神座、神龛的装饰。道教奉龟蛇(玄武)、朱雀、青龙、白虎为“四大神”。道教称玄武为真武大帝,所奉造像,多有龟蛇在旁。龟蛇象征长寿,权威和地位。白虎,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神,形体似虎,白色,凶猛无比,道教借以象征尊贵、威武和法力,往往用作保护神。常见道观山门旁蹲着的两大仙兽,左为青龙,右即白虎。青龙采用中国传统图腾“龙”的形象,《尔雅翼》认为,龙头似蛇,角似鹿,眼睛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闻一多《伏羲考》认为,龙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毛,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鬃。朱雀也采用中国传统图腾中“凤凰”的形象,《宋史.符瑞志》载:凤凰蛇首麟后,鹤颡鸳腮,龙纹虎背,燕颔鸡喙,骈翼孔雀后,毛羽五彩具备。表明龙凤皆具有多种动物特征,是从各种动物图腾中取其代表性特征,有机组合起来的圣洁偶像,实际反映了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各部落的共同利益,代表各种族集团的共同心理。道教采用龙、凤图腾符号,除有象征龙凤呈祥之意,亦有和谐自然,睦邻万物之真趣。另外,据笔者研究,〔1〕北宋类书《太平广记》从418卷到479卷保存了大量的动物文献资料,其中许多出自佛藏道藏,反映人兽和谐,众生平等,民胞物与等主题,宗教信仰为园林动物象征性披上一层神圣光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天人合一理论使园林动物象征性理性化
  中华民族以农立国,无论是黄河中下游的小米文化,或者江汉的大米文化,无一不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很早就关注自然环境,强调天人关系。三代时期,人们完全受制于自然力,无力与自然力抗衡,于是形成早期“天命观”。从动物方面表现出人类对一切动物崇拜、敬畏或恐惧。春秋以降,礼崩乐坏,“天”(自然环境)已从绝对控制地位下降到因人的行为而改变的地位。孟子鼓吹“性天同德”,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而宋儒理学提出的“天道性命之学”标志着天人合一理论的最后完成。中国传统哲学在天人合一认知中都强调自我体验,自我知觉,自我超越,儒家倾向于把自然人化,是伦理道德本体化;佛道界倾向于把人自然化,是超伦理的“自然”变成人行。理学实现了三教合一,认为人与天和其德,同其体,因此,人只要格物致知就能穷尽天地万物之理,最终实现人生的崇高理想和价值。
  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下,人是万物之灵长,万物皆有人性。以园林动物为例,明清时期的各品级官员的服饰补子均采用一种动物图案为标志。文官以鸟类图案表示,从一品到九品依次为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鸳鸯、鹌鹑、绶带鸟;武官则以兽类图案表示,从一品到六品分别是麒麟、狮子、豹、虎、熊、彪,七八品均是犀,九品为海马。这些种类不同的动物象征着特定官员的品德和能力,如鹤在古人心中有德、寿、雅、逸的品质,其才华超凡出众,是太平、吉祥、嘉瑞的象征,作为文官之首,正所谓“一品当朝”;可以证明,在理学思想的支配下动物与人性相融糅,使园林动物象征性最终理性化。
  
  (四)传统的风俗习惯使园林动物象征性世俗化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利用各种动物已实现避凶就吉、趋利辟害的风习,《诗经.魏风.硕鼠》载: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表达了人们远离盘剥,追求自由舒适的心声。《诗经.周南.螽斯》载:“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表达了人们渴求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心愿。秦汉以降迄至明清,这种风习不断传承弘扬,人们往往把健康长寿、吉祥幸福、多子多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五子登科、风水佳穴等作为追求的目标,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如屋顶建筑装饰鸱吻、海马等鸟兽用以消除火灾;婴儿满月后戴虎帽,穿虎鞋等用以为孩子辟邪、驱疫、纳福;铜镜背面饰以鹤、鹿、龟,寓意福禄寿;布置洞房常用鸳鸯灯、鸳鸯烛、鸳鸯被、鸳鸯枕、鸳鸯鞋等为新郎新娘祝福;民间剪纸丹凤朝阳,鸳鸯莲子,仙鹤图,鱼龙呈祥,三羊开泰以及民间年画、文人花鸟画等,〔2〕以动物图案寓意美好祝愿者不胜枚举。这种风习对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性必然产生普遍影响,从而使园林动物象征性世俗化。
  
  二、中国园林动物象征意义表现手法及主要内容
  
  综观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或陵寝园林中的动物象征性表达手法,主要有三种:其一,以纯粹动物或动物组合寓意,如: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当年麋鹿成群,寓意优待各民族王公大臣,巩固民族团结;鹤与鹿组景,寓意鹤鹿同春,江山万年。其二,以动物与其他园林要素或背景组合寓意,如:北宋林和靖在杭州西湖中的孤山植梅养鹤,自称梅妻鹤子,寓意人格的超凡脱俗;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常见的池塘莲花,岸边鹭鸟饮啄,构成一幅绝妙美景,寓意“一路(鹭)连(莲)科”,企盼连中科举。其三,以建筑、建材等虚拟动物,或以动物绘画、装饰艺术寓意,如:北方园林的代表作萃锦园(恭王府花园)中的蝠河、蝠厅,分别把水体和建筑物设计成蝙蝠形状,象征幸福吉祥;皇家园林中石狮、铜龟铜鹤等雕塑象征皇权一统,万寿无疆;文人园林中常见的濠濮观、濠濮情等反映水生动物的绘画,以庄子、惠子濠濮观鱼自比,寓意隐居生活的安然悠闲,自由快乐。
  从表现手法看,中国古代园林动物在人的支配下,不断从动物向人的方向转化;而从表现内容看,人们假借园林动物来反映高尚的品德情操,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丰富的生活情趣,象征崇高的理想和追求。